引虎驱狼?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为什么要召董卓进京?

长江有大中 2024-10-26 14:28:56

引虎驱狼?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为什么要召董卓进京?

因为有前车之鉴,

士人离胜利仅一步之遥, 绝不能再被翻盘一次。

咱们从头说起。

何进和窦武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 他们光武到灵帝⁺间的掌权外戚中, 唯二的弱势外戚。

为什么说他们弱呢?

东汉王朝, 是建立在豪族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她的统治者, 是舂陵王室与固定的几个外戚家族, 共同组成的豪族婚姻集团。

这样的家族, 一共有六个, 分别是:南阳阴氏, 皇后阴丽华的家族,南阳邓氏, 刘秀的姐夫邓晨的家族,真定郭氏, 废后郭圣通⁺的家族,扶风窦氏, 西北军阀窦融⁺的家族,安定梁氏, 西北军阀梁统的家族,扶风马氏, 马援的家族。

其中, 阴、邓是刘秀的基本盘, 郭氏在东汉政权成型的关键期加入, 窦、梁、马则共同确保了天下最终归属于东汉。

图片源自网络

刘氏需要借助六族的力量来维持帝位, 这决定了东汉的基本统治模式, 就是在六族之间玩平衡, 具体操作方法表现为, 皇后必须出自六族以及与六族有紧密姻亲关系的次等贵族, 以保证皇权由刘氏分走一部分的前提下,剩下的部分通过婚姻, 在六族中轮流分配。

因此, 无需惊讶为什么这个王朝反反复复,总是被外戚专权, 因为东汉的外戚们, 首先是顶级豪族, 然后才是外戚, 当年共创东汉帝国的时候, 他们就被赋予了分享皇权的权利。

这几乎就是一种寡头制。

但是, 这个轮流坐庄的游戏, 在桓帝⁺手中终结了。

豪族外戚这一角色, 在最如日中天, 最不可一世的时候, 随着梁冀的败亡, 灰飞烟灭。

桓帝灭掉的, 不仅仅是安定梁氏这一朝外戚,他灭掉的, 是如上文所述的, 东汉王朝从创建之初就确立的运作机制,他决定,自他开始,刘氏不再依靠六族。

因此, 他为自己挑选的皇后窦妙, 即窦武的女儿,虽然也来自扶风窦氏,但却是旁支远属,灵帝朝的南阳何氏, 则更是完全不来自于这个圈子, 窦何两族所具备的能量, 远远不如前代的窦、邓、阎、梁, 而这正是桓帝想要的,刘氏似乎在他手中实现了独立掌权。

然而, 如果真这么简单, 光、明、章三代英主,又怎么会留下这么个烂摊子?

从西汉元帝正式废除徙陵制度⁺, 到两汉之交,豪族已经压制不住地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 就是收服各大豪族的过程, 而所谓治理天下, 也很大程度上就是处理与各大豪族的关系, 这一事实不以某皇某帝的英明神武为转移。

当桓帝不再从六族中挑选皇后, 他手中的权力确实集中于一时, 他的统治生涯也颇有点权术高手的味道, 但是, 这种局面是无法传承给下一代的, 因为外戚作为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彻底萎缩了, 已经为刘氏保驾护航一百三十年的豪族婚姻集团, 消失了, 原本代表豪族利益的舂陵王室, 现在谁也不代表了。

作为结果, 皇权整体让出来的位置, 被高歌猛进的士人填补, 以至于十二岁继位的灵帝从小就明白一条真理, 可以帮助自己制衡士人的, 只有身边的宦官。

我们总说东汉是外戚宦官专权, 但事实上,宦官长期以来都只是配角, 其定位更像是东汉这台权力机器的自我纠错机制, 哪一族外戚过于膨胀了, 皇帝就举起宦官这把利剑,将其斩断, 再换下一家。

宦官真正称得上专权, 就是在皇帝幼弱无威,而士人试图独断朝纲的灵帝朝。

在东汉最后的日子里, 我们看到的是宦官与士人的你死我活:

宦官挑起第一次党锢, 士人回报以窦武陈蕃⁺的政变;

宦官发起第二次党锢, 士人回报以何进袁绍的政变。

两次政变均冠以外戚之名, 但事实上, 窦武

何进的自我认同, 是士人, 窦武本人干脆就是名士, 而两位太后则试图为了皇权保存宦官, 同一个家族, 分裂为了士人和宦官的代言人, 所谓外戚, 已经无法自成一派。

这场决定东汉王朝最终命运的决战, 士人先败后胜,那么,袁绍到底从窦武陈蕃的失败中,吸取了什么教训呢?

第一,窦武在控制了尚书台, 控制了部分禁军, 自己女儿又是太后的前提下, 天真地以为大局已定, 走司法程序即可干掉宦官。

于是, 在连夜掌握了大宦官曹节⁺、王甫的罪证之后, 窦武在尚书台留下一封与陈蕃联名的, 要求全诛宦官的奏疏, 就下班回家了,等待第二天上班再继续走程序。

当夜, 察觉异样的曹节、王甫组织起宦官们,

攻占了尚书台, 看到了奏疏的内容, 继而挟持了十二岁的灵帝和窦太后⁺, 掌握了这一夜的主动权。

第二,即便到此时, 窦武也还有机会, 因为他手里还有洛阳城中的五营军几千人, 然而, 军队也出了问题。

曹节王甫以朝廷的名义下诏逮捕窦武, 窦武从家中逃往五营军的驻地, 以大将军的身份宣布宦官叛乱, 起兵反攻, 而宦官手中只控制着宫里的少量虎贲和羽林, 窦武的胜算大得多。

图片源自网络

但是, 当双方对阵于阙下, 五营军士看到的却是当朝最有名望的将军, 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 手持节杖, 奉朝廷之命接管五营军,同时, 皇帝最亲近的宦官王甫宣布窦武叛乱,

最终, 五营军倒戈, 窦武自杀, 陈蕃率领几十个下属和太学生试图支援窦武, 毫无悬念地失败身死。

张奂当然不是阉党, 只是军人的职责促使他在不明就里、电光火石之间, 惯性地选择服从诏书, 站在皇帝这边。

第三,

以上两点都是技术性的原因, 窦陈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东汉帝国真正的当家人, 窦武的女儿太后窦妙, 在士人的步步紧逼之下, 感到皇权受到威胁, 不愿自断臂膀, 所以多次拒绝父亲窦武, 和太傅陈蕃尽诛宦官的要求,拖延至今, 导致宦官有了反击的空间。

这一条, 决定了后来袁绍在谋划终结东汉皇权时的基本思路。

窦武陈蕃失败后, 宦官实现了专权。

第二次党锢自此开始, 士人中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活下来的则进入了长时间的蛰伏,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任侠士人互相营救、袁绍组织奔走之友⁺、荀彧娶了宦官家的女儿、袁隗⁺责怪袁绍养士等等, 士人集团整体呈现出的躲藏、自救、妥协, 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而恰恰就是汝南袁氏, 凭借长期以来和宦官眉来眼去, 保住了在朝廷中枢的位置, 潜伏下来, 成为了士人日后翻盘的希望, 这才是这个家族之于士族门阀时代的真正意义, 远非一个干瘪的四世三公⁺可以概括。

十六年后, 黄巾起义爆发。

早已掌权的灵帝, 害怕被禁锢的士人集体转投张角, 于是解除党锢。

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士人们, 渐渐向洛阳重新聚集, 围绕在大将军何进的身边,准确地说, 是大将军身后的袁氏家族的身边,这些人包括荀爽, 荀攸, 华歆, 刘表, 何颙,王允, 等等等等。

灵帝死后, 何进掌权, 士人再次动手。

比之二十年前的窦武, 何进的能量更加虚弱。

窦武至少还是个名士, 何进则没有任何加持,所以在后续的政局变化中, 何进既希望假借士人的声威, 又感到杀尽宦官似有不妥, 犹犹豫豫, 进三步退两步, 始终没有魄力确立自己的立场。

而他的大将军掾,新生代的袁绍, 则背靠袁氏,总揽士人, 对何进哄骗、吓唬、裹挟、逼迫,到底谁的意志在被贯彻, 不言而喻。

因此, 不是何进为什么要召董卓, 而是袁绍

为什么要召董卓?

士人的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继承窦武陈蕃的遗志, 让皇帝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表面上是清流士人与皇帝共治天下, 实际上是以儒家意识形态独霸皇权。

意识到危险的何太后⁺, 和她的前辈窦太后一样, 挡在了宦官的身前, 充当了宦官的保护伞, 她不愿自断臂膀, 把自己暴露给士人。

上次, 士人可不就是这么败的吗?

对此, 袁绍的核心思路就是三个字,“胁太后”。

他当然不会像后世某些笨拙的野心家一样背上弑君的骂名, 他要迫使太后同意尽诛宦官,让皇权承认自身的瓦解, 具体方案是, 以完美的布局杜绝一切被翻盘的可能。

太傅袁隗, 大将军何进, 共录尚书事, 这就控制了诏令的发布; 何进掌握旧禁军, 又兼并了蹇硕的西园新军, 这就控制了洛阳的军权。

形势比窦武陈蕃时还要好, 反观太后和官宦,他们还有不明真相的张奂可以用吗?

当今天下, 所有叫得上号的将军们, 皇甫嵩、朱儁、卢植, 谁还对士人与宦官最后的决战没有准备? 而与张奂出自同一系统的, 帝国新一代的边将, 凉州董卓, 并州丁原, 都在袁氏的示意下到达了洛阳附近。

外将站队士人, 就是在告诉太后, 以及太后身后的宦官们, 东汉帝国, 从上到下, 从里到外, 都已经是士人说了算了。

你们不是能以天子诏策反军队吗, 来, 再策

反一个我看看?

只不过, 何进还是死了。

何太后最终同意遣散所有宦官, 何进自以为胜券在握, 没有赶尽杀绝, 然而事已至此,哪来的和睦相处?

宦官头子张让向自己的儿媳妇, 也就是何进和何太后的妹妹, 求得最后一次进宫侍奉的机会, 当场在宫中斩杀轻率无备的何进。

当然, 布局已定, 何进已经不重要了, 相反,这给了本就在旁边急得跳脚的士人, 一个立刻血溅洛阳城的最好借口, 东汉最后一代宦官, 在袁绍、袁术等人的捕杀之下, 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黄河岸边准备自尽的张让, 向少帝刘辩⁺行礼, 留下遗言:

臣等殄灭, 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

是的, 继外戚之后, 宦官也被诛灭, 天下,再也不姓刘了。

尽管袁绍也有算漏的地方,

在汉末迅速进化的, 除了士人集团之外, 还有边军。

衰弱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幅降低, 导致帝国出现了将领的私兵, 尤以边军中最为严重;而董卓这个袁氏门生, 竟不再遵循两百年来的传统, 以下属的身份侍奉袁家, 最终窃取了士人的政变果实。

但是, 这又如何呢?

董卓将士人驱赶到了地方, 让他们从直接掌控朝廷, 变成了以军阀的身份重新统一, 但

不变的是, 谁能代表士人, 谁就是天下的主人。

时代的方向, 不曾偏离。

反董联盟一成立, 袁绍立刻就获得了超然于其他人的地位, 因为正是他, 一脚踹开了士族门阀时代的大门。

供诸君参考。

推荐书目:

陈苏镇,《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东晋次,《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