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 is coming 翻译成「凛冬将至」,是不是觉得很妙?帮你解读下权游背后的翻译故事。 其实译作“冬天就要来了”也行,只要全书整体风格一致。 比如守夜人誓词:“夜深了,我这就开始看着,一直看到死,我将不找老婆,不买房子(划掉)不占地方,不养孩子 …… 从今晚到以后每个晚上。” 瓦雷利亚人有两句名言,含义分别是: valar morghulis - 人都得死 valar dohaeris - 人都得伺候 为什么会感觉稍微有点奇怪呢? 因为在中文世界里,大多数将背景设在古代的作品,但凡讲到世代流传的箴言、警句、成语……普遍爱采用半文半白的风格,偏书面的表述,以至于在这种场合插入大白话反而显得不合语境,和故事氛围不搭了。 作为对比,其它很多语言翻译 Winter is coming 就采用不同的思路,例如 日语:冬来たる 韩语:겨울이 온다 法语:L'hiver vient 世界语:Vintro venas 瓦雷利亚语:Sōnar māzis 都是译作“冬+(即将)来”。 德语:Der Winter naht 俄语:Зима близко 西班牙语:Se acerca el invierno 译作“冬+靠近”或“(自己)靠近+冬”。 意大利语:L'inverno sta arrivando 葡萄牙语:O inverno está chegando 译作“冬+(正在)到达”,照搬现在分词结构。 越南语:Mùa đông đang đến(务冬當𦤾) 泰语:ฤดูหนาวกำลังมาเยือน 相当于“冬季+正在+到来”,用副词 đang, กำลัง 表进行。 译法虽有差异,但都没添加类似“凛”的额外信息。 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各种专名、格言、引文的翻译,本质是译者基于对原著理解的再创作。 而创作这件事,本没有唯一的标准。 例如各王国领地私生子的姓氏,原著中都是极通俗、口语化的词汇,译本中就成了写意古风和音译异域风混搭的:雪诺(Snow)、石东(Stone)、河文(Rivers)、维水(Waters)、希山(Hill)、佛花(Flowers)、司风(Storm)、沙德(Sand)。 纯从还原度上来看,确实算是不够精确的。 但从可读性上来看,却不失为可取的尝试。 在转述原著内容时,译者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描写,才能更贴合国内受众对古代异域背景的想象。 回到“凛冬将至”这句话上,原著里的 Winter is coming 不是随口聊天,不是天气预报,而是特定的家族箴言。 这种世代流传的话语,放在中文语境中,就类似于“家训”。 如果觉得“家训”太遥远,不妨参照许多“校训”的风格: 倾向使用书面词汇,甚至是仿古字词。 所以没译作“冬天要来”。 尽量凑成偶数字数,特别是四字短语。 所以也没译作“冬将至”。 其实,对比其他家族箴言的译文,这句只加了个“凛”字,已算是改动不大了。 血火同源(Blood and fire)- 坦格利安家族 听我怒吼(Hear me roar)- 兰尼斯特家族 怒火燎原(Ours is the fury)- 拜拉席恩家族 高如荣耀(As high as honor)- 艾林家族 生生不息(Growing strong)- 提利尔家族 不屈不挠(Unbent, unbowed, unbroken)- 马泰尔家族 家庭、责任、荣誉(Family, duty, honor)- 徒利家族 强取胜于苦耕(We do not sow)- 葛雷乔伊家族 唯一既直译原文,又保持队形整齐的,也就只有艾林家族的 As high as honor“高如荣耀”。 徒利家族的 Family, duty, honor“家庭、责任、荣誉”有点像插队进来的。 至于其它几句, Blood and fire,哪有“同源”? Hear me roar,“怒”从何来? Ours is the fury,怎么就“火燎原”了? Growing strong,不是“茁壮成长”么? Unbent, unbowed,确是“不屈不挠”,可还有 unbroken“牢不可破”呢? We do not sow,“我们”是“不种地”,但也没好意思明说“强取”吧 …… 相比之下,Winter is coming 译为“凛冬将至”,核心主谓成分几乎不变,只加个衬字修饰,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