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见家家户户都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悄悄对妻子说:“其实,毛主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4-09-09 14:31:30

1950年,铁匠朱其升见家家户户都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悄悄对妻子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的结拜兄弟!”妻子听后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 1950年,金秋十月,大冶县古城山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丰收集市。 "毛主席像,最新的毛主席像!"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引得众多乡亲驻足。一幅幅崭新的彩色画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毛主席慈祥的笑容仿佛给这个即将迎来新年的小山村带来了希望。 农民们挤在摊位前,争先恐后地掏出辛苦攒下的钱,只为把这个新中国的象征带回家。 在熙攘的人群中,一位名叫朱其升的铁匠驻足在一个摊位前,目光如炬地盯着那幅彩色的毛主席标准像。 "老天爷啊,这...这不是我那位患难与共的挚友润之吗?"朱其升喉头一紧,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抚过画像上那张熟悉的面孔,尤其是下巴上的那颗大痣,让他心中的确信愈发强烈。 就在这时,朱其升的妻子敏锐地注意到周围人投来的好奇和警惕的目光。 "老朱,你在胡说什么呢?"她压低声音,急切地说道,"你疯了吗?这种话也敢乱说!想给咱们家招祸吗?"她一边说,一边拉着丈夫往人群外走。 朱其升踉跄地跟随妻子的脚步,但他的思绪早已飘向了远方。 那年,武昌起义的烽火点燃了整个中国,血气方刚的朱其升毅然参军。在新军征兵处,他邂逅了一个瘦削但目光如炬的年轻人——毛泽东。命运的齿轮就此悄然转动。 当时的毛泽东还是个学生,想要参军却苦于无人担保。朱其升被毛泽东的气质所吸引,鬼使神差地上前说:"小兄弟,我来做你的担保人吧。" 军营生活艰苦,朱其升却像兄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毛泽东。他不仅与毛泽东分享军装、被褥,还常常忍饥挨饿,只为多给毛泽东一些吃的。 训练场上,朱其升耐心地教导毛泽东射击技巧,而毛泽东的聪明才智也让朱其升惊叹不已。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军的火力凶猛异常,子弹如雨点般呼啸而过。朱其升和毛泽东并肩作战,互相掩护。突然,朱其升的余光捕捉到一个致命的威胁——一枚手榴弹正朝着毛泽东的方向飞来。 千钧一发之际,朱其升来不及思考,本能地扑向了毛泽东。"小心!"他大喊一声,用自己的身体将毛泽东紧紧护住。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随即响起,气浪将两人重重掀翻在地。尘土飞扬中,朱其升感到背部一阵剧痛,温热的鲜血很快浸透了衣衫。 就在那个血与火的夜晚,两人与战友彭友胜结为生死兄弟。他们就地取材,折断树枝插在临时堆起的土堆上,充当香烛;地上的尘土代替香炉。三人在星空下许下铮铮誓言:"不论生死,永结同心!" 然而,命运弄人。1912年,军队解散。朱其升回乡当了铁匠,毛泽东则投身革命。岁月如梭,转眼间沧海桑田。每当朱其升看到墙上的毛主席画像,心中总是百感交集。 1950年那天在村口的一番话,让朱其升下定决心要联系这位老友。他废寝忘食地写了一封长信,回忆往事,倾诉衷肠。然而,信发出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村里的闲言碎语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怀疑和嘲讽。有些胆大的村民甚至不再避讳,直接在朱其升面前指指点点。 "看,那个自称是主席兄弟的'疯子'又出来了。" "可怜啊,老糊涂了,净说些胡话。" 朱其升的日子越发难熬,但他的内心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他相信,他那位曾经的结拜兄弟,他的"润之老弟",一定没有忘记他。 就在朱其升几乎绝望之际,命运再次给了他一个惊喜。一天,一辆军用吉普车突破暴雨,疾驰而来,停在了朱其升家门口。 一位穿着军装的年轻人冒雨下车,手持一封信,大声问道:"请问朱其升同志在家吗?" 朱其升颤抖着接过信,当看到信封上"毛泽东"三个字时,老泪纵横。信中,毛主席亲切地称他为"其升兄",回忆往事,感谢救命之恩,并邀请他进京叙旧。 消息如飓风般在村里传开。曾经嘲笑过朱其升的村民们羞愧难当,纷纷前来道歉。而朱其升只是宽厚地笑笑,表示理解。 1952年国庆的余韵尚未散去,朱其升便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当他坐上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时,一路上,他既激动又忐忑,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位已成为国家领袖的结义兄弟。 在一座幽静古朴的四合院里,时隔四十年,朱其升终于再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润之"。毛主席热泪盈眶,紧紧拥抱着朱其升。 "这些年,我多少次想起你啊!"毛主席感慨道,声音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为什么现在才来找我?你早该来北京啊!" 两位老友相对而坐,追忆往事,笑泪交织。毛泽东感慨道:"其升兄,没有你当年的举荐和救命之恩,就没有今天的我啊。" 朱其升连忙摆手:"润之老弟,你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大英雄,我不过是个平凡的铁匠罢了。" 离别时,毛主席郑重地说:"老兄弟,你放心,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情谊。你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我和人民永远铭记。" 从1911年的初次相遇,到1952年的重逢,朱其升和毛主席的友谊跨越了40年的时空。这段经历不仅是朱其升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也成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友谊佳话。

1 阅读: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