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讲个故事,它既是故事,也是生活。这样的故事,曾经离我很遥远,而现在它总是不请自来。
最近一个月之内,我身边有三个朋友,孩子出现了自伤行为,两个初三一个高二。孩子不能上学,家长不能工作。家不是家,生活不是生活。
其实我并不喜欢记录灰色生活,即使在白天,我有时也会开着灯,也许是因为年龄大了眼神不好,也许就是想透透亮。
但我身兼两个角色,一个角色是父母,另一个角色是儿科医生。所以我总会有种错觉,仿佛每一个孩子的伤口,我都有责任去帮他们抚平,即使我啥也不是,即不是哆啦A梦,也不是大白,即使我如此渺小。
我最近每天都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是社会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是性格问题?还是教育问题?还是遗传问题?
我想来想去,最后也没想出一套普世的方法论。但我肯定,这应该不是因为某一个具体事件,不是因为你骂了一句孩子、或是打了一下孩子、或者是某一天没有陪他。
每次孩子出现问题,总会把矛头对准家长,是,家长是有责任,但家长其实也是无辜的,家长也需要成长,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会犯错的。所以,我觉得也许是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出了问题,在成长这门课中,大人和孩子都缺席了。
成长的内容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爱、善良、感恩、勇气、希望、活力、毅力、韧性、宽恕、信仰、幽默、追求卓越、正直、社交、灵性……都是成长的内容,其实无论拥有哪一种,都能让生活变得更丰盈。
但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是沉浸式的,也是体验式的。在眼下这个忙碌又单调的社会,体验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体验很奢侈、成长很缓慢、心情很焦躁,几乎每个人都被困在这个灰色三角里。
成长就是要跳出这个灰色三角。
最经济最便捷的成长投资,就是读书,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读书是文化自救。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可以经历多样化的成长,也可以获得更丰沛的幸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幸福,是1.0版的幸福,还是2.0版的幸福?如果你真的想要幸福,请记得,幸福不仅是愉悦的生活、也是美好的生活、更是有意义的生活。
那什么是意义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答案不唯一”。
#医笔医话##儿童常见病必备手册##儿童健康守护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