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六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中国新闻网 2024-09-05 14:56:12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4日电(记者王鹏)为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各地医疗机构,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

智慧助老、“人脸识别”就医、诊间快速入院、大力发展新医疗技术……近日,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一项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新举措,让患者体验到服务升级带来的便捷和舒心。

“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

在患者就诊过程中,门诊挂号是第一道程序。门诊挂号的便捷程度,也往往决定着患者初步的就医体验。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部提供的人性化服务,切实体现着该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方便老人就医,该医院近期开通的“人脸识别”就医模式,为70岁的高大爷带来了便捷。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自助挂号机上,接通医保人脸识别系统后,仅需5秒钟,高大爷的人脸图像和医保数据库便完成精准校对,从而实现了电子医保卡挂号。

“5秒刷脸,方便我们这些老人了,这些机器,我们老人不太操作得来!”使用人脸识别挂号缴费后,高大爷显得很开心。

该医院门诊部挂号处工作人员陈雪告诉记者,针对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挂号机的难点,医院近年推出“智慧助老”服务,在预检分诊处设置助老窗口,协助老年人完成相关操作,“诊间签到系统识别80岁以上老年人优先就诊功能,无家属陪伴且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由志愿者全流程陪同就医。”

“这项服务,得到了老人们的一致称赞。”陈雪回忆,近期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来到医院购买药物,由于患有神经性疾病,拄着拐杖极不方便,志愿者发现后,全程帮助老人开药、拿药,免去了老人上楼下楼的麻烦。“老人离开时,不停地说着感谢,其实这正是我们提升医疗服务的目的。”

今年以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还遵照国家卫健委提倡的“一个号管三天”的要求,开通门诊三日内同一病种、同一患者就诊免费流程,仅2024年前7个月,就累计服务群众5200余人,减免费用78000余元。

打通财务支付系统实现“诊间快速入院”

“既省时又省力,真是太方便了,不用像过去那样要去住院部缴费处排队办理入院了。”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肛肠外科门诊诊室,痔疮疼痛难忍的李先生,仅用了几分钟,就办理了入院手续。对于这样的变化,他非常欣喜。

这是该医院近年来推出的“诊间快速入院”服务。病人就诊后,医生可在医生工作站直接操作办理入院、缴纳预缴金,流程便捷、简单,病人实现了门诊诊室直接到病房的无缝入院。

“在传统的就医流程中,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时,都需要到人工收费窗口排队办理,有时患者单独来的,还是存在诸多不变。”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财务部副主任李恒杰说。

李恒杰进一步介绍,“诊间快速入院”系统需要打通财务支付系统,对入院流程进行改造,也就是将出入院结算办理环节前移至诊室,住院患者可采取医保卡、微信扫码、支付宝等多渠道支付,从而在门诊诊室就可办理入院登记、住院费用预缴费等多项服务,“每位患者可以节约四五十分钟时间”极大程度上便利了入院办理流程。

数据显示,从2022年开通“诊间快速入院”后,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已有6000多位病人从就诊医生到病房入院一键完成,诊间入院的病人,也从最初的2.58%,到目前达到了6%。

除了“诊间快速入院”,近年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还着力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将门诊挂号、入院办理、医保咨询等服务全部集中在门诊部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从门诊看病到办理入院一次搞定,大大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发展新医疗技术节约费用造福患者

医疗服务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项名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抽吸术”的新技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高效的诊疗,还为每位患者节省了2万元左右的费用。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以前常规的操作是溶栓,后来发展到支架取栓。”神经内科副主任李光宗告诉记者,采用传统方式取栓,相关费用会增加,对血管壁也有一定损伤。

前几年,该科室开始发展最新的血栓抽吸术,利用一根软管形成负压,将卡在血管中的血栓抽吸出来。“这个技术对医生的经验要求很高,需要准确判断出来血栓位置,以及是否适合应用这一技术,其次要将软管送到血栓尾部,这是手术的关键,需要长期日积月累的培训。”李光宗说,如今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8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能利用这项新技术手术治疗,节省了2万元左右的支架费用。

据了解,近三年来该医院大力开展群众急需的新技术新项目共135项,不断提高区域内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疗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针对食道癌的治疗,该院在省市级医院中率先开展了粒子食道支架置入术,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食道癌和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88岁的患者侯大爷,诊断食道癌时间短,因高龄、心肺功能差、合并症多、手术风险大,其拒绝接受手术及放化疗等措施,家属们也担心放疗和药物治疗起效慢、副反应明显等,治疗一度陷入两难困境。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叶斌介绍,经团队详细分析病情后,一致认为可通过置入支架解除食管梗阻,并结合医院新开展的放射性碘125粒子治疗技术,同步进行内照射放疗。

“这就是食道粒子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将有放射性125碘支架植入到食管腔中治疗食道癌的治疗技术。”叶斌说,普通支架只是机械扩张,但不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放射性粒子支架,不但可以起到机械扩张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放射线作用达到近距离放疗的作用,杀灭肿瘤细胞,从而实现食道癌的标本兼治目的,是食道癌患者延长生命的良好保障手段。

作为成都市六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黄朝平博士表示,“通过新技术的开展,我们不仅能提升诊疗水平,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患者解决病痛。”今年4月,黄朝平就带领团队为一位75岁下咽癌患者实施了全喉切除术,术中同时使用了带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技术。这一复杂手术的成功,填补了成都市六医院在该领域的空白,同时也标志着该医院头颈肿瘤外科领域技术达到新高度,为高龄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希望。

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轻患者负担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鼓励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域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独立设置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等纳入互认体系,为区域内医疗机构提供检查检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对此,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质量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医院所有检验项目均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并定期参与四川省及国家级的室间质评,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医院进一步扩大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范围,对川渝地区所有二级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以及医联体成员单位的检查结果实现互认。

上述负责人称,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避免了患者在不同医院间转诊时的重复检查,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整体医疗服务效率。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累计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490人次,为患者节省检查费用10余万元。

深化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为患者打造个性化诊疗方案

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治疗模式,其核心在于跨学科协作。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通过定期召开MDT讨论会,让来自不同科室的专家能够面对面交流,共同分析患者的病情,探讨最佳治疗方案。这种集思广益的方式,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治疗方案的最优化。同时,也促进了医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8月下旬,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先生顺利出院。而就在半个多月前,44岁的他突发心脏呼吸骤停、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生命垂危,奄奄一息。

急诊57分钟心肺复苏,15次电除颤、心内科紧急PCI、重症监护室长达11日高级生命支持……在他“沉睡”的时间里,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协作,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与“死神”赛跑,共创生命奇迹的故事。

“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定当永不言弃。此次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的成功救治,是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MDT诊疗模式的应用典范,再次彰显了我院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和能力,也展示了我院急诊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在破解复杂临床难题中的使命担当。”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MDT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诊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特别是在肿瘤等复杂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通过组织多个相关科室的专家共同参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个性化、全方位、专业化的诊疗方案。这种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和赞誉。”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文勇说。

据了解,近年来,该院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已形成“一院多区”的整体格局。新建的金牛院区规划床位900张,整体定位为医教研“三位一体”发展的高端智慧医院。建立微创介入治疗中心、创伤中心、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打造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肿瘤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胃肠外科、心胸外科、康复医学科等为支柱的优势学科群,设置分级诊疗远程会诊中心和临床试验诊断学相关实验室,兼具区域人防中心医院功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急诊、急救、医疗、保健、康复的需求。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上述负责人表示,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一所“三甲”医院,一直致力于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资源供给。未来医院将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让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完)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