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执行“安乐死”的医生:很后悔,就算给我100万也不再干

言话古今 2024-09-17 10:10:54

1986年汉中传染病医院,已无药可医的夏素文因病痛难忍,儿子王明成恳求主治医生蒲连升为母亲实施安乐死。

蒲连升在巨大的伦理和法律压力下,开出“复方冬眠灵”处方,让夏素文在安眠中结束生命。

这是我国首例“安乐死”事件,但这一行为并未获得法律的认可,后来蒲连升因“故意杀人”被起诉,事情一下子震惊全国。

多年后蒲连升接受采访,提到此事深感后悔,表示即使再有类似情况发生也绝不会再干,哪怕是给100万......

蒲连升的结局

1986年蒲连升因“安乐死”被指控,案件迅速进入法律程序,此事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媒体也蜂拥而至,各种报道层出不穷,一时间关于安乐死的合法性、道德性和实际操作性成为热议的话题。

80年代的中国对安乐死这个概念还很陌生,公众对它的认知多有误解,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医学伦理的挑战。

一旦打开安乐死的“潘多拉魔盒”,会带来更多不可控的社会问题,甚至成为一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当然一部分思想开放的公众则认为,安乐死是对患者痛苦的理解与人道的体现,让无望的生命以尊严的方式结束的选择,面对一些无法治疗且无法减轻痛苦的疾病,患者有权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

不管外界怎么说,站在法律的角度来说,当时蒲连升的行为已严重违反医学伦理。

法院很快传唤蒲连升,法庭上王明成详细描述母亲在病痛折磨下的痛苦情景,以及母亲一再请求“早日解脱”的迫切愿望,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为母亲的痛苦感到心碎,这才决心向蒲连升求助。

在此期间,他还一再强调所有的决定都出于家属的请求,蒲连升并无任何私利。

然而,法律讲究的是程序和规则,尽管王明成的证词引发旁听者的共鸣,但在法律层面安乐死在中国并未合法化,任何协助患者结束生命的行为都是犯罪。

经过反复审理,法庭最终认定蒲连升的行为涉嫌“故意杀人”,并将其拘押。之后蒲连升不断上诉,而在长达几年的诉讼中,他从未改变自己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的初衷。

始终坚称自己的决定是基于病人和家属的意愿,没有恶意、也没有谋利,即便如此最后还是在看守所里呆了498天,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社会的质疑、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

1991年,经过五年的审理法院最终宣布蒲连升无罪,但是这场官司给蒲连升的人生带来不可逆的改变。

若是没有这件事情,他本可以在医学职业上更进一步,因为这件事情职业生涯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失去医学界的声誉、还从医院黯然退场。

多年后记者采访他是重新谈起往事,蒲连升满是悔意,坦言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即便是患者家属跪地求情,给他100万的酬劳也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

痛苦与抉择

夏素文出生在陕西农村,家境贫寒却勤劳善良,成年后嫁给同村的一个农民,婚后育有一儿两女,生活贫苦一家人却相处和睦。

后来丈夫因病去世,夏素文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将三个孩子拉扯大。

人生晚年子女都已成家立业,本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她却在1984年被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开始与病魔进行漫长的抗争。

1986年,夏素文的病情突然急剧恶化,原本还能在家中勉强自理,突然无法起床且腹部胀痛难忍,甚至下肢出现严重的水肿,连简单的进食和排尿都变得异常困难。

儿子王明成紧急将母亲送往汉中传染病医院治疗,结果医生告知他母亲的病已是晚期,无法再进行有效治疗,药物也只能缓解疼痛而不能救命。

夏素文的情况日益恶化,腹部胀得如同一个气球,剧烈的疼痛彻夜难眠,呕吐、失禁几乎成为每日常态。

每次疼痛发作都难以忍受,用力抓住床沿、口中不断呻吟......王明成日夜守在病床前,看着母亲被病魔折磨得面容枯槁心如刀割。

王明成多次找到医生沟通,询问还有什么治疗方法吗?蒲连升每次都如实相告,但每一次都只是能撑一天算一天,也就是说母亲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

夏素文在清醒时常常拉着儿子的手,略带哀求的语气说“让我走得安生点吧”。听着母亲痛苦的诉求,王明成内心极度挣扎,他明白母亲的心情,也知道母亲不愿再承受这无尽的折磨。

经过反复的思量与挣扎,王明成再三思考后下定决心,走进蒲连升的办公室恳求开点药,让母亲走得安静一些吧,别让她再这么痛苦下去。

当时安乐死在中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蒲连升深知自己若是答应了这个请求将面临何种后果,斩钉截铁地拒绝王明成的请求,还劝他打消这个念头。

王明成没有放弃,再三求见蒲连升,甚至还准备一份免责协议,写明一切责任由家属承担,不让医生背负法律风险,到了最后他甚至跪倒在蒲连升面前。

蒲连升被王明成的孝心打动,内心的防线开始动摇,尽管知道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还是决定满足夏素文最后的愿望。

引发的思考

很快蒲连升为夏素文开具“复方冬眠灵”,这是一种能够让人安静入睡的药物,剂量足以使病人安然离世。为确保程序的合法性,他要求王明成在处方上签字,确认这是家属的要求。

药房取药时,护士看到处方的内容不由得心生疑虑,还找到蒲连升再三询问,得到他的肯定答复才给拿药。

事情到这里并没结束,有一定经验的护士都知道此举意味着什么,注射就代表着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大部分护士都不会去做,最后还是找到一个实习护士。

好话说尽再加上各种威逼,最终才将药物注射到夏素文的身体。她渐渐陷入安静的睡眠,再没有痛苦与呻吟,生命在这个夜晚悄然结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安乐死离世的病人。

一开始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关注,几天后夏素文的两个女儿来到医院探望母亲,得知母亲已经去世感到十分震惊。

回忆起母亲生前的种种行为,并未提及自己有放弃治疗的意愿,便对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产生怀疑,通过与其他病人家属的交流得知关于“安乐死”的传闻。

愤怒之下,两人以“故意杀人罪”将蒲连升告上法庭,并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也就有了上述的一幕。

对于蒲连升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职业生涯的终结,也是内心世界的一次巨大冲击。事件结束后,安乐死在中国的讨论并未就此平息,相反引发更多关于生命权、医疗权利和法律边界的思考。

许多医学专家呼吁,安乐死问题应当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需要结合法律、医学和伦理的多方面考量,毕竟,命的终结方式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还涉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开始将安乐死合法化,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许多人希望中国能够跟上国际步伐,为那些在极端痛苦中挣扎的患者提供一种有尊严的选择。

却也有不少人担心,如果没有足够完善的监管机制,安乐死的合法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甚至成为犯罪行为的遮羞布。

现如今,尽管安乐死在世界多地已合法化,但在我国这一问题仍充满争议,无法轻易下定论。生命的每一步都要谨慎抉择,法律与人道如何同行,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挑战。

1 阅读:23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