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入梦菲记
编辑 | 入梦菲记
前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宋朝承袭了盛唐的历史责任,处于历史波峰之际。
在北宋,太祖、太宗延续周世宗的统一工作,为和平奠定基础,南宋则在岳飞北伐、端平三次北伐中展现出强烈的复兴决心。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失误、战略考虑,宋朝未能持续获得战争的胜利。
这一切或许并非因为宋朝停滞不前,而是历史巨变和内外因素的交织,使得宋朝在波谷与波峰之间徘徊,成为历史上的复杂时期。
北宋的繁荣与危险在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国保持了相对平静的边境局势。北宋趁着这段宁静的时间,成功稳定了西北方向,特别是在青唐地区的掌控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这片土地不仅为北宋提供了足够的战马,而且经济收益也让朝廷省下了庞大的开支。
在北方,马质上乘而价格适中,成为了北宋购马的首选。这笔资金用于购买大量战马,不仅绰绰有余,而且确保了禁军的战备充足,辽国逐渐察觉到北宋的巧妙算计,开始感受到北宋购买的武器反过来威胁到他们自身,辽国决定不再出售马匹给北宋,甚至对敢向南方汉人卖马的进行了威胁。
在西北地区,西夏崛起并垄断了河套一带的战马产区,使得北宋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青唐吐蕃。青唐吐蕃地区成为北宋寄托希望的最后一片净土,他们连续提供了一万多匹贡马,这些马匹都是经过训练,能够迅速应用于战场。
与此同时,北宋在西北边境成功建立了繁荣的“茶马互市”,这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流和贸易中心。这个地区的民族地区通过“茶马互市”为北宋禁军提供了优良的马匹,为朝廷的军事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装备支持。这场独特的文化和商贸交流也为北宋的边境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北宋时期,丰沛的马源是维持庞大军队的生命线。然而,辽国的威胁和西夏的入侵使得北方的马源逐渐受到威胁。西夏趁机扼守河西走廊,对青唐吐蕃各部进行恩威并施、分化瓦解,逼使北宋不得不采取“熙河开边”的政策。
随着历史的发展,南宋时期面临金国的南侵威胁,西夏虽想南下卖马,但必须越过金国的地界,而金国对敌国的战马输入有着控制权。南宋不得不在陇南地区购买“甘蕃”之马,其中川、秦茶马两司于绍兴十五年每年购买马匹近万余匹,以维持数万骑兵队伍的需要。
“熙河开边”政策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为南宋提供了在青唐地区购马的通道。青唐政权若依附金国,南宋将陷入无马可买的困境,南宋还考虑到大理国作为另一潜在的购马来源,尽管这一做法发生在王朝的后期。这一系列的政策和考虑,展示了南宋为确保军事实力所做的周密谋划。
如何规避短板在北宋时期,由于连续几代的政治动荡和军事折腾,导致原本来自后周的丰富战马资源荡然无存。宋仁宗时,尽管官方号称有20万骑兵,但实际上能真正骑上战马的兵士寥寥无几,尤其在边防军队,近三分之一的骑兵缺乏足够的战马,而内陆部队的战马缺口更高达一半。与北方的对手辽、夏、金相比,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战略不利。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北宋在边境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防御措施。首先,他们实施了有计划的植树造林政策,打造起了独特的“森林长城”,北宋就下诏要求边境百姓种植速生的桑树、枣树、榆树、柳树等树木。宋真宗更进一步,通过制定《北面榆柳图》,将军事防御林的植树计划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营造了多达300万株树木的庞大军事防线。
南宋的边境地区,如川陕地区有天然的山岭屏障,但在两淮和荆襄地区,一片平川,为了弥补这一劣势,南宋政府借鉴了北方的经验,着手在这些地区打造南方的“植物长城”。这项工程不仅包括植树造林,而且官府还采取了禁止砍伐川、陕等地的天然林的措施,以提高对金军的有效抵御效果。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南宋在边境地区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植物屏障,为抵御外敌铁骑提供了坚实的防线。
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时,南宋的军事智囊采用了巧妙的策略,充分利用南方河流的密布特点。他们开凿各种运河和水渠,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水长城”,将南方的江河变成了天然的防线。这一措施不仅为南宋提供了灵活的水路交通,也在阻挡北方游牧骑兵的进攻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了加强防线,宋朝智者们决定修建城堡和要塞,将这些建筑点缀在战略要地,“云顶石城”位于四川省金堂县,是一座巍峨屹立于云端的石制城堡。其坚实的城墙和巧妙设计的防御工事,使得它成为南宋军民成功抵挡蒙古军南下的一座典范。
而“钓鱼城”则坐落在重庆市合川区,俯瞰着长江的交汇处。这座城堡巧妙地借助地形,将长江流域变成了一片几乎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南宋军民靠着这些城堡,巧妙地布下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南方防线,成功地挡住了金军的南下侵袭。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彰显了南宋人的聪明才智,也为南方的和平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痛苦的战争经历在宋朝边疆的防线上,巍峨的“森林长城”与雄浑的“水长城”如两条龙脉贯穿山川,构筑起一幅宏伟的防御画卷。这不仅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更是将南宋的国土护卫得如铜墙铁壁。
在与北方民族的交战初期,宋朝将士曾屡次承受失败之痛,这并未让他们气馁,反而激发了他们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的决心。于是一套巧妙的战术在阵痛中孕育而生,为抵御外敌、争取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准备与敌军对垒之际,密布的森林与湍急的河流成为了巧妙的武器。陷阱布设,鹿砦崛起,树木倒伏形成天然拦阻,而马蹄绊索则成为埋伏在道路上的无形杀机。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延缓敌方的行军速度,挫败其锐气,为己方弓弩手创造宝贵的射击机会。
长矛手沿着设好的陷阱列阵,成为对敌骑兵的第一道壁垒。他们熟练地使用长矛,迎着敌人汹涌而来的冲势,旨在保护身后的弓弩手。一旦敌军进入射程,弓弩手们如雨般射出箭矢,寸步不让地削弱敌人的军力。然而,骑兵的疾驰速度使得这个时间窗口极为有限,弓弩手们只能在最后一刻舍弓投戈,化身为步兵,与敌军在近距离厮杀。
在这场混战中,敌骑兵的锋线陷入混乱,战马受伤嘶鸣,形成了一片混沌,装备锋利武器的步兵挺身而出,决绝地解决战斗,将这场千钧一发的冲突推向胜利的一方。这种精巧而果断的战术,将南宋边疆的防线凝聚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军事屏障。
深入岳飞的事迹中,我们能够窥见南宋这位“精忠报国”的中流砥柱的卓越军事才华和领导力。岳飞自入伍以来,便踏足在金军的抗争前线,经历了大小上百场的厮杀。由一名普通士兵崭露头角,成为南宋“中兴四将”的一员,他总结出灵活多变的用兵之术,带领出一支令金军闻风丧胆的“岳家军”。
岳家军达到鼎盛时期,总兵力超过10万,设有22名统制官,其中包括深得岳飞信任的将领如王贵、张宪等。这支军队分为12个军,其中以嫡系主力的背嵬军为核心,拥有8000名骑兵,踏白军、游奕军等军团也拥有大量骑兵,总计两万多,其余主要由步兵组成,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水军。
岳飞深谙骑兵在战局中的重要性,他的策略是在大阵仗中,首先以背嵬军作为先锋,开辟血路;随后由踏白军、游奕军等骑兵冲锋,最终由步兵完成收拾残局的任务。
而对于岳家军如此庞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如何获得足够的战马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南宋时期,每年购买的战马数量并不多,但岳家军的巧妙策略是对敌方伪齐战马的灵活利用。通过迅速出击、打措手不及,夺取重要的马监,并缴获上万匹训练有素的战马。这些马匹调教好后,便可迅速投入战斗,有时甚至省去了培养骑兵的时间,使岳家军在战场上更具优势。
岳飞的战略眼光和对资源的灵活运用,为南宋的抵御金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军事才华以及岳家军的战斗力,成为南宋的一大支柱,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坚韧与智谋,在古代,即便曾有过大海船驶向远洋,走上真正的海战之路,古人仍谦逊地称之为“水军”,而非“海军”。
深入探讨宋朝的造船技术和航运实力,这一成就为构建强大水军提供了坚实基础。总体而言,北宋的重心紧扣北方中原,对水军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禁军和厢军皆设有水军,而厢军中的水军更是层出不穷。
需要注意的是,宋朝的禁军作为中央军,直属于枢密院,主要任务是参与战斗;而厢军则是杂牌军,其士兵甚至可能是服刑的罪犯,主要负责巡逻守护和维持治安,大量的水军分布在江、河、湖、海等地。一开始,梁山好汉的对手多是厢军,这其中自然也有不少水军。北宋禁军的水军主要集中在京城和山东半岛的登州地区,其战略作用不言而喻;相较而言,厢军中的水军则广泛分布,负责着当地治安的维护。
随着南宋的兴起,国家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江南。高宗被迫南渡至江南,终于觉察到水军的战略重要性。与此同时,钟相、杨幺等义军在洞庭湖地区制造骚乱,迫切需要水军战舰来平息。这一系列因素促使水军地位急速上升。
南宋的四大主力军队都配备有水军。岳飞整编了钟相、杨幺的水军后,拥有最多的战舰和兵力;在战斗力较为强大的水军中,以韩世忠的水军为最,曾在黄天荡成功困住金军主力一个多月,取得了1161年黄海唐岛大捷的胜利,成功抵御金军的入侵。
结语在宋朝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波澜起伏,朝代在不同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军事考验。
从太祖太宗统一中原,到岳家军的北伐,再到南宋的抗金抗蒙,宋朝的军事历程充满曲折与辉煌。
面对外敌侵略,尽管时常屈辱,但宋朝在不同时期都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保卫国土、维护国家尊严。
尽管有时候面对困境,选择和平退让,但这也是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战略决策。
在历经风雨后,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屹立不倒的一笔,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