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大地的女儿》

忆翠谈趣事 2024-12-03 22:34:36

杨辉隆

江苏沭阳作者李玉玲和我交往有些年头了,我早已把她引为知己,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交往至今仍停留在文字层面,无缘见面。

她在出版了《苔花梦》《静静地村庄》两部长篇小说后,又要出版第三部长篇小说《大地的女儿》,这让我感到既高兴又为她担忧:一个中年妇女,都是奶奶辈的人了,能如此痴迷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其精神值得肯定,说明文学不死,理想长存!但毕竟是写小说,而且是长篇,需要长时间投入精力,她的精力够用么?身体能支撑么?会不会因写小说耽误做其他事,甚至影响家庭和睦?沭阳尽管是全国百强县之一,经济发达,但作为一个中年女性,家庭为大,这样会不会本末倒置,把日子过得很累?

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好在我从李玉玲的作品中找到了答案: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很尊重她的选择,除了自己常常有一点小情绪外,她很幸福。

幸福的人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于是李玉玲就选择了小说创作,专为小人物立传,为底层人书写。于是就有了她的三部长篇小说。

李玉玲的小说都是写小人物的,准确地说都是写自己熟悉的农村小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这些小人物大都心地善良,勤劳持家。虽不乏有一些自私、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但很真实,也很可爱。这恰恰反映出在当今社会变革时期小人物的双重性格。

阅读《大地的女儿》,我发现李玉玲不仅是一个善于发现也很会讲故事的人。她懂得文学就是人学,小说家要靠写人物,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讲好人物故事取胜。

社会生活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充满了矛盾,这决定了文学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特别是小说,不同人物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语言。举手投足,都是作品中特有的“那一个”。当然,把作品中的人物写出个性,需要作者有扎实的基本功,把需要反映的生活捣碎嚼烂才能完成。李玉玲正是沿着这条路在负重前行,他的创作实践值得肯定。

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读者对文学形象认知的多样性,二是文本本身的多样性。事实证明,没有千篇一律的小说,也没有同一脸谱的小说人物。

《大地的女儿》不属于大题材,也没有写一个大人物,在小说里穿梭往来的人物,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大妈大伯,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以看出,李玉玲的小说,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尽管小说构架还不够完美,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一定的高度。

作家在创作时,看似在写别人的故事,实则是在写自己的思想和对生活的主张。李玉玲的小说内容来源于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与众不同的感悟,虽都是小人物的小事情,但她得心应手,写得比别人更细致和更生动感人。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做到看似在写别人的故事,实则是在写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个有希望有前途的写作者。

写到此,我突然生出一种感慨:一个打算和文学结缘,并要付诸实践的作者,必须在创作上时刻提醒自己:每一篇文字都关乎你自己的文学形象,都要更加用心写和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力求创新和突破。这就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道理。愿以此共勉。

是为序。

二0二四年十月十二日于诗城奉节

(原载《重庆纪实》总第51期。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