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8-31 17:24:26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 1982年的夏天,河北兴隆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72岁的张翠萍躺在病床上。 张翠萍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她叫来了儿子朱海清,虚弱的手紧紧地攥着朱海清的手,颤抖的声音里充满着不舍和无奈:"我死后啊,你收拾遗物的时候,估计会发现一些东西。但是啊,不管你看到了什么,都不要声张,更不要去麻烦组织。那都是些陈年旧事了,就让它们随我入土为安吧。" 说完这些,张翠萍精疲力尽地闭上了眼睛。 朱海清握着母亲的手,泪如雨下。他知道,母亲这是在交代后事了。 张翠萍的一生,是与新中国诞生和成长紧密相连的一生。 作为一个农家女,她能识文断字就属不易了。 但大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她,让她从一个普通的庄稼汉成长为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20世纪30年代,正值烽火连天,战乱不止。 彼时的张翠萍还是个二八年华的少女,在兴隆县一个小山村里同丈夫朱殿昆相依为命。 张翠萍勤劳善良,家务活样样都行,村里人都亲切地叫她"麻利嫂"。 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为了抵御外敌,八路军进驻了张翠萍所在的村庄。看着来来往往的八路军战士,张翠萍和丈夫朱殿昆都红了眼眶。 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党和人民出把力。 从那时起,张翠萍家就成了八路军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朱殿昆当上了交通员,专门负责为八路军传递情报。 张翠萍则尽自己所能,给战士们做饭,缝补衣物,照顾伤员。 八路军驻扎期间,张翠萍和丈夫多次将家里的粮食借给部队。 几年下来,借出去的粮食高达7000余斤。八路军领导找到他们夫妻俩,表示要写下欠条。 张翠萍连连摆手,说党的事业就是自家的事,用不着什么欠条。 可部队领导执意要写,说日后新中国成立了,一定会还给老百姓。 就这样,张翠萍收下了那张沉甸甸的粮食借据。 1943年的一个冬夜,月黑风高,小山村突然响起一片枪声。 原来是数千名日伪军突袭了村子,企图消灭驻扎在此的八路军某部。当时张翠萍已经有了六个月的身孕。 可看着魏梁寒栋的寨门被敌人层层包围,她咬了咬牙,挺着大肚子去找部队首长李运昌商量对策。 最后,在张翠萍的带领下,八路军战士们连夜翻山越岭,在大山里辗转躲避终于,在一处背风的山崖下,张翠萍再也支撑不住,瘫倒在地。 李运昌赶紧召来军医,大家七手八脚地搭起了一个简陋的产房。 风雪交加中,张翠萍在冰天雪地里产下了一个男婴,取名"冰儿"。 不幸的是,产后虚弱的张翠萍还是被日军抓住,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丈夫朱殿昆也在一次送情报的途中被敌人杀害,但张翠萍始终没有屈服,没有出卖组织。 最后,在八路军的营救下,她带着孩子躲过了此劫。 新中国成立后,张翠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儿子冰儿渐渐长大,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张翠萍常常拿出那张泛黄的粮食借据,轻轻抚摸,陷入沉思。 她从未想过要去兑现这张欠条。在她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无关名利得失。 直到去世,张翠萍也没有将这段峥嵘岁月告诉任何人,把所有的记忆深深埋藏在心底。 参考资料: 《“英雄母亲”背后的故事》来源:河北共产党员

0 阅读: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