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1971年9月5日临终前写的遗言: “狼前脚短后脚长,狈前脚长后脚短,搭在

历史有小狼 2024-08-29 20:54:09

潘天寿1971年9月5日临终前写的遗言: “狼前脚短后脚长,狈前脚长后脚短,搭在一起跑路,是为狼狈为奸;我们不是野兽,没有四条腿,怎么叫狼狈为奸呢? 潘天寿其艺术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从其画作到书法,均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作品多以自然元素为主题,如荷花、苍鹰和岩石,不仅构图新颖,笔触力透纸背,还蕴含着深邃的禅意。 在画布上,他用笔简洁而有力,荷花从泥泞中生长而不染,寓意着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此外,潘老还钟情于描绘苍鹰和岩石。 在书法艺术方面,潘天寿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字体别具一格,既有刚劲直率的一面,又不失柔和与优雅。据传,潘老在生活中非常注重书法练习,每日必练,其用笔之处,线条似乎随意,却又处处透露出深思熟虑的布局与力度。 1962年,潘天寿在全国美术教学会议上提出了设立书法专业的建议,以应对当时书法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一建议得到了文化部的重视和支持,随后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设立了书法篆刻专业。 除了在艺术创作和教育上的成就外,潘天寿还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他发表了多部关于中国绘画和书法的著作,其中《中国绘画史》和《中国书法史》尤为重要,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并提出了保持中华艺术独立性的观点,强调中西方艺术各有千秋,应各自发展而不是相互模仿。 不幸的是,这位艺术家在1971年因迫害去世,他的去世是中国艺术界的巨大损失。 潘天寿不仅是中国境内画家中的佼佼者,更因其作品的独特价值被国家特别规定不得出国展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的身影常出现在浙江美院周边的南山路上。他那标志性的平顶头、老式黑边眼镜和青布鞋,使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位普通的老农,而非一位艺术大师。 潘天寿的生活与他的艺术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居所位于南山路荷花池头的景云村一号楼下,这里后来成为了《潘天寿纪念馆》。这座建筑不仅是他的家,也是他创作的场所。他的住所简朴,高大的围墙内藏着一个宁静的庭院,一条水泥路通向半圆形的前台,两旁是修剪得平整的灌木丛。庭院里种植着高大的雪松和广东木兰,蔷薇花沿墙盛开,粉红色的花朵点缀着墙壁,为这个严肃的画家的家增添了几分柔和的气息。 与潘天寿的艺术成就相匹配,他在本地社区的生活却显得极为低调。他与儿子潘公凯的关系亲密,潘公凯的学校生活也是与艺术息息相关。潘公凯自安吉路小学转至南山二小后,他的成绩和绘画才能都十分出众。他的朋友,也是潘天寿作品的早期观众之一,经常受邀至潘家做客。 在广阔的公凯家客厅中,布局简朴而具有生活气息。客厅的设计与功能分区体现了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西侧的书柜与大写字台,堆满了画具和书籍。大写字台上,各种大小不一的毛笔、颜料和宣纸整齐地摆放,每一件物品都透露出使用者的认真与热爱。此外,大砚台矗立其中,显得分外威严。 东南角的普通写字台则是公凯的学习之地。这里相对简单朴素,常常有几个孩子围坐其旁,一起讨论学习问题。虽然家中的装饰简单,但这个角落洋溢着学生时代特有的朝气与活力。不远处的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它们或许出自潘老先生之手,或者是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为这一角增添了几分文艺气息。 在长长的红木案几上,一支巨大的灵芝草和一块殒石烟灰缸静静地摆放。灵芝草的赠送者可能是某位敬重潘老先生艺术成就的朋友,而殒石烟灰缸下方精细雕刻的红木座托则显示出主人对细节的追求和品味。 潘老先生的画室设在客厅中,这里既是他创作的场所,也是他的灵感发源地。为了画画,他会在地板上先铺上旧报纸,再叠上废宣纸,最后铺上一张新的巨大宣纸,这种准备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仪式。画作进行时,潘老先生总是脱掉鞋子,只穿袜子站在纸上。 在绘画的每一个阶段,潘老先生都显得格外专注,他会不时站起来远眺作品,或是爬上高凳从不同角度审视,这种反复的观察和修改,是他追求完美的体现。 来自 周黔生编. 西湖名园罗苑[M]. 2022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