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斯大林突然喜欢吃菠萝罐头,他指示秘书,立刻给中国发个电报,让中方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让苏联能建个菠萝罐头工厂。 在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的工业发展战略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是从依赖外部技术和设备向自主创新和生产的转变。这一思想的主要倡导者,被后人誉为“教员”,其主张强调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 教员在其领导下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他曾明确拒绝了将八路军全部装备美式武器的提议,因为这会让中国军队在战略物资上依赖外国,尤其是在弹药供应上。他坚持使用虽技术水平较低但能自主生产的武器,确保了军事供给的持续稳定。 建国后,面对国际友人的援助提议,如斯大林提出在中国建立菠萝罐头加工厂时,他的回答依旧是“只需技术支持,其他我们自己来做。”这种自主的态度不仅体现在轻工业,更在于重工业和国防科技的发展。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教员不满足于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他的目光更长远,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具备生产汽车、飞机、坦克等重工业产品的能力。 中国不仅能生产基本的农业机械,还开始制造高科技产品如喷气式飞机和计算机。至1975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2%,而农业产值仅占28%。 在具体的产量数据上,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尤为显著。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至3180万吨,煤炭从6600万吨增至61700万吨,水泥产量、木材和电力的增长同样惊人。这些都是在教员的自力更生政策指导下,通过国内的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实现的成果。 教员的策略还包括在军事和核工业领域的自主发展。中这一系列的发展,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教员的远见:不依赖外力,通过自我努力达到科技和工业的自给自足。 1959年标志着冷战时期苏美领导人之间的紧张互动,其中包括苏联首脑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以及随后的访问中国。 赫鲁晓夫在美国的访问尤其重要,他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的会谈,是试图缓解苏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不过,这次会谈也带来了一些直接的外交请求,特别是关于在朝鲜战争期间被中国安保人员俘获的美国空降特务的释放问题。 赫鲁晓夫的下一站是北京,这次访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苏关系的紧张和复杂性。尽管外界常常将中苏视为统一阵线,但实际上,自1950年代末期以来,双方在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上的分歧逐渐显现。这一点在1957年毛主席访问苏联并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时便有所体现,当时赫鲁晓夫告知毛主席,苏联将撤回在中国的专家,此举显然是出于苏联内部建设的需要。 1958年,赫鲁晓夫再次访问中国,他的提议建立联合舰队和设立长波电台,被毛主席断然拒绝。毛主席认为这是苏联在变相搞殖民主义,试图窃取中国的情报。尽管中苏之间的合作在技术和经济领域仍然存继续,但政治上的不信任已成为双方关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赫鲁晓夫在1959年的访问中,尤其是在北京的会晤,再次凸显了这种紧张关系。他向毛主席提出释放美国特务的请求,并坦白这是在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的会谈中做出的承诺。这一请求不仅涉及中美关系的敏感性,也触及到中苏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台湾等问题上美国的干预,更使得中国对美国的态度充满警觉。 在此背景下,毛主席的反应是既坦诚又果断。他明确表示,中国有自己的法律和政策,不可能简单地迁就苏联的要求。这一立场不仅是对赫鲁晓夫“先斩后奏”的方式的反感,也是对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自行其是、高压政策的不满。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急切地想要在外国建立一个新的产业项目。某日,他想起了菠萝这种水果,突发奇想,想要建立一个专门生产菠萝罐头的工厂。然而,斯大林并没有选择在苏联境内建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的想法很快转变为行动,他指示身边的秘书向中国发出了建议信,希望中国能够为此项目提供土地。他认为这个建议会被中国迅速接受,并期待着中国方面能提出具体的建厂地点和方案。 然而,回应他的却是出乎意料的消息。中国方面的回复速度虽然让他满意,内容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毛泽东在回电中表示,若苏联真的有兴趣于菠萝罐头产业,中国愿意考虑这一提议。但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若苏联方面不便在自己国内建立这样的工厂,他们可以为中国提供贷款,由中国自主建立并运营这一工厂,并利用工厂产出的菠萝罐头逐步偿还贷款。 斯大林未曾预料到中国会提出如此回应。他原本以为自己的提议会被毫无条件地接受,但毛泽东的回答既表面上接受了建议,实际上却是在保护中国的主权和经济自主权。这种回复在形式上是接受,但实质上是条件性的同意,这让斯大林感到非常不悦和不满,因为他的原意并未被完全采纳。 来自 兵工高校教材工作研究会编. 高校教学管理与研究[M]. 2004
阅
毛子的骨子里都刻着“扩张”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