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美国作家赛珍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喃喃地用带有南方口味中国话说到:“送

阿智通鉴 2024-08-29 16:58:25

1973年,美国作家赛珍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喃喃地用带有南方口味中国话说到:“送我回我的老家,我的老家在镇江、镇江……”   一个美国作家用带有南方口味中国话说,我的老家在镇江这样的反差确实有点违和感。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这个赛珍珠究竟是谁,她与中国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那?   赛珍珠的中国缘,要从1892年说起。那年6月,她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仅仅4个月后,年幼的赛珍珠就随着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漫长旅程。他们最终定居在了江苏镇江,一个风景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的江南小城。   从小生活在中国人之间,这让赛珍珠的童年与普通的中国孩子并无二致。她和邻家的孩子一起过春节,吃粽子,放鞭炮;她学会了用筷子,喜欢吃江南的糯米团子和咸鸭蛋。虽然她有着金发碧眼的外表,但她的言谈举止,却和江南乡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有一次,10岁的赛珍珠跟着父亲去乡下传教。路过一片稻田时,她兴奋地跳下马车,赤脚踩进泥泞的田地里,和农民一起插秧。父亲有些不悦,但赛珍珠却笑着说:"爸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啊!"这一幕,仿佛预示着她日后会成为一位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生活的作家。   赛珍珠的教育经历也颇为独特。10岁那年,她的父母请来一位前清秀才教她读四书五经。这位老先生每天都穿着长袍马褂,手持戒尺,一字一句地教导赛珍珠。小珍珠起初觉得枯燥,但慢慢地,她开始被这些古老文字中蕴含的智慧所吸引。   三年后,赛珍珠进入崇实女子中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在这里,她不仅学习了现代知识,还深入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她尤其喜欢《水浒传》和《红楼梦》。有一次,她在课堂上背诵《红楼梦》中的诗词,把中国同学都惊呆了。一位同学惊叹道:"珍珠,你比我们还中国!"   这些经历让赛珍珠坚信,自己与中国人并无不同。她曾说:"我的皮肤是白色的,但我的心是黄色的。"这种认同感,使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深的热爱。   1931年春天,赛珍珠写下了震动世界的中国故事——《大地》。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大地的魅力和中国人民的坚韧。   小说一经出版,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它连续21个月霸占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被译成145种语言,在全球引发热议。   有趣的是,《大地》的成功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当时的好莱坞对这个来自东方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电影公司米高梅以高价购买了改编权,投入28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000万美元)制作这部电影。   然而,由于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局限,电影中出现了不少让中国观众哭笑不得的场景。比如,片中的中国农民居然在田间劳作时穿着长袍马褂。这种文化差异恰恰凸显了赛珍珠对中国的深入了解。   然而,赛珍珠的成功并非没有代价。1934年,因为《大地》揭露了一些当时民国的社会问题,赛珍珠受到了当局的排斥。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后,她不得不回到美国。但讽刺的是,在美国,她又被视为一个"异乡人"。她曾感叹:"在中国,我是个外国人;在美国,我又是个异乡人。"   尽管如此,赛珍珠对中国的爱却从未减少。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她公开发表了著名的《日本必败》一文,奔走呼吁,呼吁更多人支持中国抗日。她说:"我若不为中国人说话,那就是不忠于我自己。"   1938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领奖台上,她慷慨激昂地说:"看到中国人空前地团结起来反抗侵略......我知道中国人是不可征服的!"这番话不仅表达了她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她对中国人民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   晚年的赛珍珠依然心系中国。20世纪70年代,当得知尼克松准备访华时,已经80岁高龄的她主动请缨,希望作为随行记者重返故土。可惜的是,她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1973年3月6日,81岁的赛珍珠在美国佛蒙特州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告诉身边的人,她希望穿着中国的旗袍被火化,希望墓碑上只刻三个字——她亲手写下的中国篆体汉字:"赛珍珠"。   赛珍珠的一生,就像是一颗跨越东西方的珍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用自己的笔,搭建了一座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可以超越国籍和肤色,真挚的情感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   在全球化的今天,赛珍珠的经历依然给我们以启示: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   赛珍珠曾说:"我生于美国,但我的灵魂属于中国。"这句话,或许是对她一生最好的注解。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文学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文化交流、相互理解的动人故事。在这个世界越来越紧密联系的时代,赛珍珠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0 阅读:149
评论列表
  • 2024-09-05 16:01

    第一次看到白皮黄心人,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