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刘守仁非常激动,赶紧拿出自己

阿智通鉴 2024-08-29 14:57:36

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刘守仁非常激动,赶紧拿出自己的洗脸毛巾把小羊包裹起来,放到自己的被子里,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饲养员用他的羊震惊了全世界。   饲养员刘守仁就是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细毛羊之父"。 毕生致力于细毛羊的培育和改良,为中国羊毛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年轻时刘守仁常做这样的一个梦,梦见成团成团的白云在蓝天上、草原上飘。仔细看,那不是云,而是新疆培养出的军垦细毛羊。这个梦想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驱使他用毕生心血,最终使中国拥有了高品质细毛羊,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高档羊毛的历史。   让我们回到1955年11月,天山北麓的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一辆满载尘土的大卡车缓缓停下,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蹭"地跳了下来。这就是21岁的刘守仁,从南京农学院出发,历经数十天颠簸,终于到达了乌鲁木齐。   刘守仁出生在江苏靖江,从小亲历家乡沦陷之痛,被迫辍学三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强方能民安"的道理。他常听长辈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图景:煤炭工业大发展,需要马车运输,一边是机器轰鸣,一边是万马奔腾。   父亲也鼓励他:"大城市有舒适的生活,但草多、牲畜多的边疆,才是你建功立业的地方。"这些话语深深影响了刘守仁,促使他大学报考了畜牧专业。   毕业时,刘守仁在分配志愿书上写下"去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就这样,他提着两箱书,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漫长旅程。   到达种羊场后,刘守仁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皮鞭学放羊,熟悉绵羊习性。哈萨克族牧民们起初对这个"知识客"不以为然,认为他很快就会被艰苦的生活吓跑。   然而,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年轻人竟然变成了追着羊群漫山跑的"好把式"。不到半年,刘守仁就出了师,开始单独放起有360只母羊的试验羊群。   当时,种羊场只有哈萨克土种羊,毛粗色杂,只能用来做毛毡。而新中国的毛纺工业正在起步,急需优质细羊毛。刘守仁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开始了艰辛的细毛羊培育之路。   1956年,第一次实验开始了。条件异常简陋,但刘守仁丝毫不气馁。他日以继夜地观察、记录、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1957年春天,第一只毛细如丝的杂交羊羔终于降生在紫泥泉。刘守仁激动得像个孩子,把羊羔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洗脸毛巾细细擦拭。   然而,喜悦很快被现实浇灭——第一批杂交羊羔毛色变杂,出现了"返祖"现象。   挫折并没有打倒刘守仁,他立即开始了第二次实验。这一次,他遇到了更大的困难:羊羔成活率低,母羊虚弱。更糟的是,刘守仁自己也病倒了。但即使卧病在床,他仍坚持研究,不肯放弃。   第三次实验终于迎来了转机。1968年,刘守仁成功培育出了高成活率的细毛羊。这个成果让整个农垦系统为之振奋,农垦部正式将其命名为"军垦细毛羊"。十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刘守仁梦寐以求的新品种终于诞生了。   然而,刘守仁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继续进行科研攻关,不断改进羊种品质。又经过15个春秋的努力,1985年,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通过国家鉴定,达到了国际优质毛纺原料水平。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细毛羊育种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刘守仁的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1989年,他被任命为新疆农垦科学院院长,为新疆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最终,他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站在了中国科技界的顶峰。   刘守仁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平凡的坚持。他用一生的时间,将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最初的"知识客"到羊群的"好把式",再到改变中国羊毛产业命运的科学家,刘守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奉献精神。   如今,中国的羊毛产业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刘守仁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的羊毛产业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他们的故事将继续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守仁的一生,是一部献身科研、报效祖国的传奇。他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羊毛产业,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战胜的。这就是科学家的担当,这就是中国精神的力量。

0 阅读:8169
评论列表
  • 2024-09-04 07:20

    虽然还是Ai文,但是经过我不谢的举报终于看到了些许进步

  • 2024-09-04 18:30

    这样的专家才是人民的专家!

  • 雄猫 20
    2024-09-03 10:39

    不要说出来,新疆棉就是被欧美搞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