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数学大师?”北京大学数学天才张筑生手握五个世界第一,但却一辈子

炎左吖吖 2024-08-28 18:11:19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数学大师?”北京大学数学天才张筑生手握五个世界第一,但却一辈子没评上职称,临终前,他发出这样的疑问,振聋发聩! 主要信源:(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 上天似乎总是对张筑生格外苛刻,两岁时的一场脑膜炎,在他幼小的身体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小脑萎缩,走路摇摇晃晃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 13岁那年一次意外的左臂骨折,由于治疗不当彻底断送了他左臂的正常功能。 接二连三的打击,足以压垮一个成年人何况是一个孩子。 但是他没有被打倒,他把所有时间都放到了学习上。 数字的世界是纯粹而公平的,那里没有异样的眼光,没有嘲讽和同情,只有无尽的奥秘和挑战,等待着被探索和征服。 1959年张筑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数学系,开启了追逐数学梦想的旅程。 在大学里他疯狂地吸收着各种知识,成绩始终稳居前几名。 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然而现实的阴影再次笼罩了他。 他尽职尽责的教了14年之久,却还是与讲师职称失之交臂。 命运似乎在一次次地考验着他,看他究竟能坚持多久。 1978年沉寂已久的学术界迎来了一丝春风。 38岁的张筑生毅然决定去北京大学求学。 在北大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著名数学家廖山涛教授。 在廖山涛的悉心指导下,张筑生潜心钻研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中。 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北大首批博士研究生之一。 1983年张筑生的博士论文答辩现场座无虚席,一百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张筑生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其中他成功破解了世界著名数学家斯梅尔提出的“四大猜想”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 最终张筑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北大历史上第一个数学博士学位。 那张编号“001”的博士证书,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水平的肯定,更是中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过后他受邀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 面对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丰厚的待遇,张筑生毅然选择回到祖国。 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北大,因为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是祖国的数学事业,是那些渴望知识的年轻面孔。 回国后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落到了张筑生的肩上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 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极高的学术造诣,且要全身心投入及足够宽裕的时间,这些付出往往与个人的学术成就和职称晋升无关。 许多教授都望而却步,但张筑生却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重任。 在他看来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提升中国数学的国际地位比个人的名利得失重要得多。 从1995年开始张筑生带领中国奥数队征战国际赛场,他不仅要负责队员的选拔和训练,还要亲自编写高水平的竞赛试题。 为了选拔最优秀的队员,他跑遍全国各地,不辞辛劳地进行选拔和培训。 为了编写出既有挑战性又能激发学生潜力的试题,他常常彻夜不眠,反复推敲。 在张筑生的悉心指导下,中国奥数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连续五年夺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团体冠军,其中三次更是团队全员获得金牌。 这一骄人战绩至今无人超越。 然而上上天似乎总是想要捉弄一下他。 张筑生在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数学人才时,病魔却找上了他。 1990年张筑生被确诊患上鼻咽癌。 沉重的打击使他本就虚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何况是他长期忘我的工作。 面对病魔张筑生没有退缩,他一边积极接受治疗,一边坚持工作,甚至在治疗期间他依然心系课堂,心系学生。 他甘愿接受最大剂量的化疗,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只为能多留住一些时间多为学生们上几节课。 张筑生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很严重了。 医生告诉他没多少时间了。 然而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筑生依然放不下他的学生,放不下他挚爱的数学事业。 他坚持每天去学校上课,即使身体虚弱到无法站立,也要坐着轮椅由学生推着去教室。 张筑生强忍着病痛,在学生的搀扶下走进考场,为38名学生监考。 那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堂课,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们。 2002年2月6日张筑生先生与世长辞,享年62岁。 他走得很安详,因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数学事业,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62
评论列表
  • Ace 3
    2024-08-28 18:28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