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不好才做“台湾研究”?两岸研究人才出现断层 大陆学术圈竟有“鄙视链” 尽管“

金瓯两岸 2024-08-28 11:35:34

混不好才做“台湾研究”?两岸研究人才出现断层 大陆学术圈竟有“鄙视链” 尽管“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在位,两岸官方关系互不往来,但陆方对台研究工作,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脚步还愈走愈快。光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就有3场重要研讨会登场,包括国台办旗下的“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以批判“台独史观”为主题,于8月16日在山东青岛举办“2024年两岸关系研讨会”;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于8月28日在北京就“新一轮改革开放与两岸关系发展”议题,举行“第9届京台学者共研会”;8月29日在四川凉山的“第6届两岸关系天府论坛”,则以“两岸关系发展现状与前瞻”为主题。上述研讨会不只有中国大陆涉台学者参加,更是广邀台湾研究大陆和两岸关系的学者与会。 事实上,两岸学界的“两岸关系研究”本来就有不同的主流议程,特别是在各自的政治主旋律下,陆方的研究为了“反独促统”,台方的研究则为了“维持现状”或“抗中保台”。尽管如此,一般认为对话与交流还是能够增进对彼此的认识和理解。问题是,开了这么多研讨会,提交了这么多论文,邀请这么多学者发表高见,为什么两岸关系至少在表象上还是呈现距离越来越远的趋势? 一位上述3场会议都有受邀的台湾学者分析,他观察到近年来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在两岸研究、台湾研究或中国研究上,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断层”。 他进一步阐述,就他看到的大陆学界情况,由于台湾研究事涉敏感,而且议题范围小,学科层级低,通常从事这门研究的学者外文也不好,因此吃这碗饭的学者升等不易,青年人才就更不愿意投入到台湾研究的行列之中。 不只是这位学者的观察,只要长期与大陆学界打交道,便能发现其中的“鄙视链”。在许多大陆学者眼中,往往是学术做得不好,或者是在原来专业学科混不下去,才会跑去做“台湾研究”。因此,做“台湾研究”的学者,经常身处于学界的“鄙视链”最底层,有苦难言。 另一方面,就台湾学界的中国大陆研究而言,“断层”则表现在完全不同的面向上。这位已在台湾名校爬到正教授而退休的学者说,台湾的“断层”是“政治正确”所造成的。 他说,台湾早期的“共情研究”一直到“大陆研究”,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但后来受到西方学界与台湾政治风气变化的影响,从“大陆研究”转型为“中国研究”之后,从事相关研究者往往具有强烈的“反共”乃至于“反中”意识形态,不再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情怀,甚至是戴着西方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大陆。 在此情形下,从事“中国研究”的台湾学者,可以在台湾拿到政府或相关机构的学术研究计划补助,但其中多数人却被陆方列为“拒绝往来户”,无法踏足大陆,或者是自己根本也不愿意跑大陆做田野调查。从而只能更加陷在“同温层”之中,与西方学界抱团取暖,以维系一定的学术资源和学界人脉。“但除了有利于升等和发期刊(论文)之外,这样的‘断层’等于与中国大陆‘绝缘’,完全达不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无独有偶,另一位刚从台湾对陆研究重镇退休、在学界德高望重的“公”字辈学者,不约而同也跟《风传媒》提到了两岸“断层”的大问题。在他看来,大陆的对台研究,或者是台湾的对陆研究,还愿意彼此“多走动”的学者,均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 他语带感慨地说,除了疫情期间没办法去大陆,等到疫情过后去开会,怎么见都还是同一批“老朋友”,“新面孔”虽然有,但不太有交集,说不上话。 这位低调的重量级学者,很忧心两岸互相研究对方的“接班”和“接棒”问题。 从他的话语中不难感受到无奈和忧虑,自己数十年来与大陆学者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看起来在台湾很难找到合适的年轻人能够真正接手,就算找到人得以托付,在今天台湾政治氛围下,他还是不看好自己原先经营出来能够“知心知底”的两岸学术网络得以维持下去。 两位台湾退休学者对两岸研究未来的悲观,多少出于世代之间的差异,却也反映出来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问题。两岸政治上的冲突,由此造成的负面外部效应,不只蔓延到了两岸民意的敌对,也造成了学术研究上不同层次的“断层”。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