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好莱坞需以改变赢回“失去的光彩”

环球网 2024-08-27 07:04:41

好莱坞电影近些年来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甚亮眼,2023年没有一部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票房前十,今年除了《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和《异形:夺命舰》,其他美国大片的在华票房表现也都不如预期。美国大片在中国市场的这种境遇变化引起不少关注。有美媒说,地缘政治、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等因素导致美国大片在中国“失去了光彩”。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市场对好莱坞电影一直是相当开放的,好莱坞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一般都能在中国发行,中国观众前些年对好莱坞电影也一直有着较大兴趣。因此,美媒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失去光彩”归因于地缘政治因素显然有失客观。总的来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影响力下降,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中国市场新出现的变化,这些因素叠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好莱坞电影本身的发展遇到瓶颈,越来越无法因应中国电影市场变化作出适当调整。近些年来,被认为代表着美国电影工业水平的好莱坞大片鲜有大的突破,不少影片都是过去成功电影的续集。这些续集原来是作为预想中的“票房保证”制作的,为了票房上的稳妥收益往往难以做出大胆创新,结果就是难以让人耳目一新。这个现象已让美国电影在本土市场和全球都引起不小的争议。

很大程度上因为这种操作和由此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好莱坞已经很久没能推出《阿凡达》那样独树一帜并引起观众巨大反响的“大片”,其他一些成功影片的续集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已不再能够那样吸引观众。而在美国受到一定欢迎、拥有一定市场的“小片”,这些年来愈发沉入美国内部议题、嵌入美国复杂国内争论之中,不像过往一些美国电影对于全球中产阶层面对的相关问题有所反映。这些电影往往也让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感到隔膜,对其背景缺乏了解和兴趣,对其主题和问题缺少共情,因而难以激发强烈的兴趣和观影意愿。一些电影强调的族群、性别等“政治正确”,在其他很多地方也非主导性议题。这样的电影自然难以在中国等其他电影市场收获亮眼票房。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本身愈发成熟,对本土观众的吸引力增强,也是一个重要变化。中国电影类型和题材变得更加丰富,有了《流浪地球》这样的大片,有了更多表现本土社会和生活现实的电影,还出现一些表现异域题材的影片。中国电影适应本土市场的能力持续增强,在一些主要档期都有亮眼表现,制作水准和观众口碑也有了较大提升。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的影响力在扩大,在票房上与好莱坞电影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另外,中国观众的变化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从当下看,中国主流观众对于自身生活状况和情境的银幕呈现有着越来越大的兴趣,他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观看更具“切身性”的电影。同时,中国观影群体中的95后“Z世代”影响增大,他们的电影欣赏习惯和“老一辈”观众也有所不同。由于对一些好莱坞电影的“前世”缺少了解,他们对这些美国大片的“今生”往往也缺乏兴趣。加上原来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对于那些续集电影缺乏创新多有诟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表现乏力也就成了观众选择的结果了。

还是那句话,中国观众心态是相当开放的,对于美国高质量高水准的电影始终保持比较高的兴趣。好莱坞大片当下在中国市场的状况,是因为其自我创新以及适应中国市场的能力等出了问题。对此,好莱坞需在自我改变中赢回口碑与市场。(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