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

赢梯说事 2024-08-26 01:31:01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 朱海清哭着点点头,答应了。 他原本想着,母亲当了一辈子的农民,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种地人,家里能有什么值钱的宝贝呢? 母亲之所以这么交代,肯定是想为了让自己安心吧! 于是,朱海清并没有在意。 结果张翠萍去世不久之后,一个意外之客的到来,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这天,在家中的朱海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来客。 这个人刚到来,开口就说:“张翠萍同志在吗?” 朱海清茫然,说道:“母亲她已经去世了,您是谁,找她做什么?” 没想到他叹了口气,说:“我叫李运昌,之前是一名红军,我来这里,是为了还粮!” 还粮?朱海清想了想,忽然想起了那天母亲的叮嘱。 当时,八十岁的老太太张翠萍感觉自己的病情恶化,恐怕时日无多,便叫来自己的儿子朱海清,准备给儿子交代下后事。   朱海清听到母亲呼喊自己的名字,连忙从后院赶了过来,他对母亲说:“娘,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张翠萍看着面前的儿子,一把握住儿子的手说道:“儿子,我感觉自己病更严重了,怕是撑不住了,我有个秘密,希望你不要往外说。” 朱海清顿时感到惊讶,心想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这是要额外交代些什么呢? 张翠萍看出了儿子的心思,说道:“我们家里的柜子里面,有一个黑色的小盒子,你一定要收好它。” 朱海清看着神情严肃的母亲,连忙点头答应,说道:“娘,你放心吧,东西我一定会保管好的,您老人家好好休息吧。” 不久之后,老太太张翠萍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岁。朱海清和妻子在家中给老母亲准备后事,家里是普通人家,葬礼便一切从简,不想打扰到他人。 后来朱海清便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如今李运昌忽然找来,难道和这件事有关系? 朱海清来到母亲居住的房间,在房间的柜子中翻找,果然发现了一个黑色的盒子,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盒子,发现盒子上面有不少划痕,满满都是岁月的痕迹。 他打开了盒子,发现盒子中并未有什么宝物,反倒是几张泛黄的纸张,他拿起纸张一看,这纸条竟然是八路军给母亲留的欠条,上面记录的借款是“粮食”。 朱海清这次反应过来,原来母亲以前帮助过红军,她对这个欠条十分看重,看来是不愿意讨要这些粮食,看来这中间有一段让人难忘的故事。 李运昌看到后眼前一亮,说道:“就是这个,这是当年的借据!” 朱海清却摇摇头说:“这些粮食,既然母亲给了你们,便没想过要还,不过我想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李运昌叹了口气,开始诉说当年的事情。 原来当年正值战乱时期,红军在革命路上缺衣少粮,条件十分艰苦。部队来到张翠萍所在的村庄,准备就地进行休整,筹措一些战备物资。 李运昌便挨家挨户拜访,来到张翠萍一家时,李运昌向张翠萍说明来意,希望能借一些粮食,张翠萍看到红军部队军纪严明,对村庄百姓秋毫未犯,便答应帮助红军。 张翠萍和丈夫商量,准备拿出家中存放的粮食,资助给红军,同时他们还积极给乡亲们做工作,希望他们能伸出援手。李运昌知道后十分感谢,对张翠萍说:“这份恩情我们记下了,日后定会归还。” 李运昌便让手下参谋拿出纸笔写了一张欠条。 张翠萍听后,并不准备收下,说道:“我知道你们是咱们穷人的队伍,在我们这里对乡亲们都非常不错,我们一家是自愿帮助你们的,那来亏欠一说。”   李运昌无奈,便解释起来,说道:“部队里面有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希望你们能将这借条收下,日后我定当将粮食归还。” 张翠萍知道红军的纪律,只能先将借条收下,不过她从来没想过还钱的事情。 朱海清也明白母亲的用意,母亲之所以对这张借条如此看重,原来是难忘和红军的深厚情谊,这份情谊十分珍贵,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后来朱海清坚决不要还款,李运昌十分感动,他找到县里的相关部门,授予了张翠萍革命荣誉称号,肯定了她对于革命的贡献。

0 阅读:2913
评论列表
  • YU 16
    2024-08-26 09:11

    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不还?人一走来了?

    江渚渔樵 回复:
    SO 这个家伙在呗牛13
  • 2024-08-26 09:10

    通篇一句话,粮食当时借出去就没想过要😮‍💨那你借条就这么多年是为了啥

  • 2024-08-26 09:36

    借条现在应该也能卖个好价钱

  • 2024-08-26 09:19

    好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