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五年(1825年),未满18岁的湖北人叶名琛一举考取贡生。他绝对不会想到,30多年后的某一天,自己会远离故土去往遥远的印度加尔各答,最后客死他乡。
从七品到一品:开挂的官场人生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叶名琛出生在湖北汉阳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8岁那年,叶名琛一举考取了贡生,在科举道路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不久之后,叶名琛考中进士,开启了读书人羡慕不已的一条仕途之路。
道光十五年(1835年)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时年28岁;
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任陕西兴安知府,从四品,时年31岁;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山西雁平道(正四品)、江西盐道(从三品)、云南按察使(正三品),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从二品)。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年仅38岁的叶名琛升任广东巡抚,成为一省封疆大员。
在广东巡抚任上,叶名琛有两件事做得“可圈可点”。
第一件事是禁英国人入城。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其他四处都设立领事馆后,到了广州却遭到了官民的一致抵制。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叶名琛和当时的两广总督徐广缙联合民间团练乡勇,对英国人入广州城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不得已,英国人只得重新议定通商专约。
道光皇帝得知后龙心大悦,居然不费一兵一卒让英国人服了软,大长了天朝志气。一道圣旨下来,作为二把手的叶名琛因配合得当、处置得力被封为一等男爵,而汉人封爵在清朝历史上可谓是极少数。
第二件事是剿匪。
广东因地理位置特殊,中外杂处,社会治安不是很好,匪患严重。作为一省巡抚的叶名琛也将重点放在了“剿匪”上:
道光三十年(1850年),剿灭英德境内土匪,被朝廷记功;
咸丰元年(1851年),歼灭罗镜境内会匪首领吴三,被加封太子少保(正二品职衔);
咸丰二年(1852年),又歼灭罗镜匪首凌十八,不久就被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从正七品到正一品,叶名琛只用了17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职业历程。
45岁的叶名琛此时真正成为了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
从宠臣到阶下囚:悲凉的海上苏武叶名琛不但会剿匪,也爱剿匪,每次给朝廷上奏折都言剿匪得胜之事。广东境内的太平军大多被叶名琛剿灭,境内失地也先后被收复。叶名琛因出生于商人之家,善于理财,为广东临近省份和朝廷输送了1000万两以上的白银,深为咸丰皇帝称赞。
咸丰五年(1855年),叶名琛升协办大学士(从一品)。一年之后,又升体仁阁大学士,官至正一品。叶名琛稳坐广东巡抚、两广总督长达八九年的时间,深得咸丰宠信。
此时的叶名琛可谓春风得意。尤其在处理洋人事务上,叶名琛是典型的持“华夷之辨”的朝廷大员,骨子里瞧不上那些“蛮夷之人”。遇到中外交涉之事时,叶名琛高兴就答复几个字,不高兴就不予理会。尤其之前成功处理过禁止英国人入城的事,叶名琛还颇为自负。
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水师一千总巡河,在悬挂英国国旗的“亚罗号”船上逮捕了有“匪盗”嫌疑的13名水手,混乱之中英国国旗被扯下。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向叶名琛提出强烈抗议,要求释放13名水手,而且必须要书面道歉。
作为天朝上国的重臣,叶名琛义正言辞地质问巴夏礼:“我中国巡捕在中国港口内拘拿中国船只上的中国人,你们为什么要干预?”其实叶名琛并不知道,这艘“亚罗号”船已向英国香港皇家殖民地当局做过登记。
面对叶名琛的强硬态度,巴夏礼命令英军扣押了一搜中国船只作为要挟。相斥良久,叶名琛下令放回了13名羁押船员,但仍拒绝道歉。
其实,这件事到现在处理得算是圆满了,连马克思都称赞说,“这个中国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问题都解决了。”
但英国人并不满意,他们的目的是想发起战争。英国下了通缉令,48小时内出城投降,“越日日中不如约,即攻城。”我们的这位叶大人断然拒绝。一天之后,英军开始向广州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叶名琛在剿匪时心狠手辣,颇有战术,但战争爆发初期却“令水师勿与战”。这是为何呢?
第一,叶名琛深知清军根本不是英军的对手,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第二,太平天国和捻军搞得清政府筋疲力尽,朝廷对待洋人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作为总督的叶名琛只得执行朝廷的政策。
但叶名琛也并非一点事情没做。他一方面发布悬赏告示,鼓励民众杀敌,还整备团练近20000人;另一方面,他还在总督衙门建了一个“长春仙馆”,供奉吕洞宾、李太白二位上仙,通过占卜决定军机进止。
侵略者气势汹汹,叶名琛谈笑自若。秉持“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原则,叶名琛落了个“六不总督”的称号。
广州城毫无悬念地沦陷了,广东巡抚、广州将军全部投降。叶名琛坚决不离开总督府,最后被英国人俘虏到“无畏号”英国船舰上。咸丰皇帝得知叶名琛被俘后,下令罢免他的一切职务,以免洋人把叶名琛当做要挟清政府的人质,而且认为叶名琛“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
当然,忠于清廷的叶名琛无从得知皇帝的这些评价了。英国人怕有人来救叶名琛,决定将他押往远离中国的印度加尔各答。叶名琛自知此去异国凶多吉少,于是带足了自己的粮食,在军舰上待了48天后到达了加尔各答。在海上的这些日子,叶名琛一直自命为“海上苏武”,以效西汉时的民族英雄苏武,以明不忘祖国之志。
咸丰九年(1859年),叶名琛吃完了从家中自带的粮食,坚决不吃外乡之物,最后绝食而亡,终年53岁。
“海上苏武”终究客死他乡。
总结清政府出于统治的考虑,薄情寡义,将叶名琛描述成一个懦弱傲慢愚蠢的小丑,几乎被定义为历史罪人。
但从为官及个人能力上讲,叶名琛能做到朝廷正一品的高官,自有其不同于常人之处。如果是在太平时代,保不齐也会成为一代名臣。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叶名琛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不可能改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走向。被俘之后,叶名琛坚守民族气节,并未卖身求荣,这一点倒是值得肯定。
性情中人[无奈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