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新中国对外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张闻天却在此时提出削减外交开支,周总理

同巍聊历史 2024-08-24 12:11:02

1957年,新中国对外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张闻天却在此时提出削减外交开支,周总理得知后震怒:“没钱就用我的工资!”   这一时期,我国迎来了1950年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更多的国家开始深入了解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   然而,张闻天却公开批评外交礼宾过于奢华,甚至亲自起草了改革国宾接待工作的报告,准备呈交给周总理审批。   出乎意料的是,周总理听闻此事后,认为张闻天这是在逃避实际工作,不积极会见外宾,一把否决了这个方案。   其实,周总理也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当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国家的条件稍微好一些了,有人便建议新建一座政府办公大楼。   周总理坚决地否定了这个提议:   “在哪里开会不是开?要是做不到为人民服务,再豪华的大楼也没有任何意义! 就算是一张破桌子也能开会,只要我还是总理,就决不允许盖新的办公楼!”   那么,周总理为何不接受他的改革方案?张闻天是否真的无心外交工作呢?   其实,关于礼宾开销过大这个问题,张闻天从很早就发现了。   1951年,他出任驻苏联大使,和妻子一起前往苏联工作,当时二人的工资加起来有7000卢布,算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尽管生活条件相对国内优越,但是张闻天向来作风简朴,从不浪费一分一毫,他不抽烟,也不喝酒。   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也教育自己的子女要以节约为美德,自己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和看报纸。   4年后,中央调张闻天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在离开苏联之前,曾发生一件有趣的事。   张闻天提议:自费前往列宁格勒进行参观访问。 这个条件劝退了很多人,因为往常这种访问活动都是国家承担费用,自费参加少说也要花几千卢布,所以最后只有张闻天、何方夫妇以及鄢仪贞同去。   到了列宁格勒以后,却发现当地的酒店豪华程度超乎他们的想象,即使最便宜的标准间,价格上也非常昂贵。   就在大家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鄢仪贞提出一个想法:   “何太太、何先生,我能否跟你们共住一个房间,这样我们三人可以共同分担房间的费用,不至于负担太重。”   何方听了连连摆手:“这怎么行呢,咱们出来是代表国家的形象,这样让外国人看见了影响多不好!”   而张闻天在一旁观察着,其实,他提出自费是有原因的。如果公费来参加这种活动,外交人员必不会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替国家节省资金。   在苏联的4年时间里,张闻天夫妻攒下1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7万元,回国后一分不少地上交给国家。   1956年12月,周总理预定要同缅甸领导人一起,到云南边境小城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   事前张闻天亲自告知当地领导,接待工作要注意节约。但是后来,他又听说宴会准备了熊掌,专门让人打电话询问。   “张副部长说了,接待工作千万不能铺张浪费,怎么还准备了熊掌呢?”   下面的人说:“长官,熊掌在我们这不值钱,不算浪费!”   张闻天答复道:“铺张浪费的考量标准不是钱的多少,不值钱也不行!”   1957年,张闻天翻出了厚厚的一沓文件,上面记载着每一次接待外宾的详情,包括每一场宴会、每一个仪式、每一支车队。   每翻一页,他的眉头就皱得更紧一些,看到最后,他无力地把文件甩在一边,摘下眼镜按摩酸涩的双眼。   他发现,我国在外宾接待方面规格太高,过于奢侈,甚至远超出国际惯例。   还有一个惊人的数据,仅在1954年印度总统尼赫鲁访华时,就有20万群众在北京夹道欢迎,更不必宴请、送礼、仪式等。   甚至越南的胡志明也曾询问过当时我国驻越南的记者:   “我们国家的同志说,你们招待外国宾客的酒菜都很昂贵,而且非常丰盛。 但是尽管宾客都吃得齐脖子了,还是不停上菜,最后有些原封不动地撤了下去,这不是很浪费吗?”   鉴于种种这样的情况,张闻天才决心改革礼宾规制。   只是当时周总理担心,他的改革方案可能会使外宾接待过于简化,从而影响到外宾的体验和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所以并没有采用。   尽管二人在工作中产生一些摩擦,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个人关系,张闻天对周总理非常敬重,两人依旧保持良好的合作和尊重。   而张闻天,将“简朴”二字贯彻一生,直到1976年他去世那年,穿的一件旧得发黄的呢大衣,还是20多年前驻苏联时买的。 #闲话历史那些事#

0 阅读:1000
同巍聊历史

同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