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晚年时,常自语道:“如果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

现今如日中天 2024-08-23 14:42:24

孔子(名丘)晚年时,常自语道:“如果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读《易经》的次数少了吗?还是对其理解不够深刻呢?在看完下面故事后,您一定就会找到答案了。 孔子3岁时就死了父亲,守了寡的年轻母亲,为了养家活口,不得不让小孔丘去干各种家务事,于是,孔子小时候曾经当过牧童、看守过粮仓,甚至还做过给人家办丧事的吹鼓手。 因此,孔丘小时候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好通过自学来求得学问,且一边做事,一边学习各种本领。由于他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30岁时,孔子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他还创办了一所私学。 从此孔子办私学开始,普通人家的子弟也有机会读书了。50岁时,他被鲁定公任命为今山东省汶上县的一名小官;几年后,他成为大夫;55岁后,他到许多诸侯国去走访、讲学,直到68岁才返回到家乡鲁国。 晚年时,孔子对《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起初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通读了一遍,但还仅是了解了它的内容。 接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为了更深入研读这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 当时的书,可不是像现在用纸编成的。孔子读的《易经》是用竹子制造的,即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由于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所以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使阅读方便。像《易经》这样内容丰富的书,当然是用许许多多的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整本书会有相当的重量。 由于孔子把《易经》翻阅了无数遍,这样就会造成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过若干次,每逢此时,只好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读到了如此地步,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 孔子说出这句话,并不是因为他读《易经》次数少了,或者理解不够深刻,恰恰相反,孔子不仅多次研读了《易经》、理解了它的深刻含义,而且还为其作了序,称为《易传》,供后人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易经》。 上述故事正是成语《韦编三绝》的典故,其中的“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个概率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勤奋好学、刻苦治学。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及交流!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