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底,被上峰认定要对大火负责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被刽子手处决后,俞济时随手

历史有小狼 2024-08-21 19:51:20

1938年底,被上峰认定要对大火负责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被刽子手处决后,俞济时随手一枪打死了刽子手,赢得了上上下下的一片喝彩。 1938年11月13日,长沙市内骤然爆发了一场巨大火灾,这场火灾在历史上被称为文夕大火,或称长沙大火。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沙因此次火灾而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样,成为战争中毁灭性最强的城市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此次火灾并非偶发事件,而是国民党政府为阻挡日军的进攻,实施的“焦土政策”中的一部分。然而,这一决策的结果并不如预期,日军并未因此受到明显的阻碍,反而导致了大量无辜平民的生命损失和财产毁灭。 国民党政府在长沙设有重要的军事和行政机构,张治中将军是当时的长沙市军事指挥官。根据蒋介石的指令,一旦长沙面临失守,张治中应命令焚烧城市。长沙的焚城计划由警备团长徐昆负责执行,所有行动都需严格按照高级命令进行。但实际火灾发生时,徐昆并未接到正式的焚城命令,这场大火更像是一场未被充分控制的灾难。 火灾发生在深夜,城市的大部分居民毫无预警,突如其来的大火迅速将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城市吞噬。许多市民被突如其来的火光和警报声惊醒,混乱中奋力逃生。火势蔓延迅速,许多古建筑物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救火工作难度极大,由于战时物资短缺,消防设备和人力都极为有限,加之火势过于凶猛,许多救援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长沙大火的背景是充满误解与急躁的军事决策。据张治中回忆,当时的情报系统 极不稳定,常常传来错误或夸大的消息。当接到敌军可能迅速抵达长沙的消息后,张治中基于国民党的焦土政策,认定必须采取极端措施以阻止敌人利用城市资源。然而,这一决策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基于错误信息的过激反应。 荣维木的分析强调,尽管长沙大火具有偶然性,但其背后是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一贯策略——焦土抗战。此举在历史上并非孤例,古代战争中焚毁城市以防敌利用的策略屡见不鲜,如1234年蒙古军队撤离炎热的洛阳时,便采取了类似措施,将城市资源枯竭后才离开。 然而,长沙的焚城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不可预见的挑战。计划在11月11日开始部署,期间需要详尽的筹备,包括计算可燃物的数量、考量天气状况等。但不幸的是,城市中的一处建筑物意外失火,引发了一连串的灾难。原本应在最后时刻执行的焚城计划因此提前启动,由于沟通不畅,许多地方的部署人员误以为正式燃烧信号已经发出,遂各自开始点火。 火势迅速蔓延至整个城市,而当时城内的消防队已撤离,火灾控制能力严重不足。加之夜幕的降临和突如其来的大火,城市居民陷入了极度恐慌。由于撤离计划未能完全实施,许多民众和物资未能及时安全转移,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 这场火灾最终导致长沙城几乎完全被毁,约三万人在火海中丧生,经济损失超过十亿,不仅城市基础设施受到破坏,文化遗产也遭到无可挽回的损失。此后,国民党政府对此次灾难的处理引起了广泛批评。事故发生后,蒋介石对负有责任的官员进行了处罚,包括几名警备司令。同时,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也未能摆脱责任,他对这一可怕的灾难负有直接的责任。 在灾难发生后,湖南省政府迅速反应,于1938年11月22日成立了长沙市临时救济委员会,开始了城市的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这一委员会立刻着手解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恢复了市内的基本经济活动。到11月底,长沙的日常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商业活动恢复,市民生活逐步稳定。 银行和交通的恢复特别值得一提。银行通过设立兑换所,保证了资金的流通,而被破坏的交通设施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11月29日,长沙车站恢复运营,南行火车恢复了日常的两次发车,长沙至湘潭、浏阳的班车也在12月初恢复,这对于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 来自 王娅妮泰著. 长沙文夕大火[M]. 2016

0 阅读: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