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底层思维“”,主人公总有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有些故事读完没有感觉,也

骑马来看书 2024-08-20 16:43:08

写作的“底层思维“”,主人公总有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有些故事读完没有感觉,也不会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甚至能让读者久久不能释怀?那是因为,在写作之初,作者就没有考虑清楚主人公到底想要什么? 字面意思,主人公总有想要的东西,也就是目标。 按照故事的一般创作逻辑。故事需要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节。这,是故事的基本创作逻辑。比如:小明的理想是离开家乡,做大事。因为,他的父亲从小就告诉他,只有离开家乡,才是成功的标志。 那么,做大事,就是小明的目标。我们围绕这个目标给小明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小明家里太穷,上不起学。最终,小明通过不懈努力,靠着吃百家饭,乡亲们的赞助,小明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 以上设定,听上去是一个励志故事。如果情节设置得当,也算是一个好故事。但是,这样的好故事太多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故事再有深意一点。读者读完以后,思考更多一点。答案是: 有! 如果把考上大学称为小明的外在目标,那么,我们不妨再给小明设置一个“内在目标”。 小明在考上理想大学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过的很开心。相反,每当家乡有人需要他帮忙的时候,他会很开心。最终,他回到了从小就努力离开的家乡。成为了一名帮农,助农的农民大学生。而回到家乡小明,才真正明白。自己在外面打拼挣来的房子、票子、车子都不及乡亲们的一句句赞赏。 一个故事版本是贫困生励志考大学。一个故事版本是贫困生本来想摆脱贫穷落后的家乡,最终却在家乡找到真正梦想的故事。对比起来,第二个故事立意更加深远,更有可读性。 什么才是一个人一生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这是第二个故事多出来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内在目标”。 对比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我们就会发现,内在无目标往往与外在目标背道而驰。在外在目标中,小明要离开家乡,而在内在目标中,小明回到了家乡。所以,内在目标与外在目标的对抗,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张力,让故事更加具有可读性。 总结一下以上的内容: 故事主人公总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在创作上称之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 在故事创作之初,首先设立这两个目标。在主人公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设置障碍。主人公在克服障碍的时候,会做出对应的选择。我们称之为“人性”。而在实现外在目标的时候,主人公还需要面对另一个敌人,那就是自己。 而在面对自己的过程中,主人公会发现原来,自己追求的外在目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就实现了“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的对抗。而对抗的结果是更深层次的思考,还有人性的对抗。故事能思考到这个层次,最起码就摆脱了“为了打怪而打怪”的肤浅表象。 《骑马看书》在进步,以上,是我阅读《你能写出好故事》的写作内容分享。如果您觉得有用,欢迎点赞收藏。如有高见,欢迎留言讨论。 #记录我的8月生活# #夏日生活打卡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