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的人不是高深就是故作高深,一般人读了没用”,但凡你听到这样的话,就

森阳聊历史 2024-08-20 13:07:11

“读《道德经》的人不是高深就是故作高深,一般人读了没用”,但凡你听到这样的话,就可以远离这个人了。 在中国,无人不知孔子,一本《论语》让孔老夫子红了2400年,这应该是中国知识界最红,也红得最久的人了。 能与孔子言论《论语》并驾齐驱的同类作品,大概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了。相对于孔老夫子的话,老子的话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 因此,多数人都只知道一两句《道德经》内容,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甚至很多人不读《道德经》,翻都没翻过,反正读不懂,翻了也没用,认为它不适合普通人读。 我是一个普通人,想法却相反。 对于读书,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但凡经典,能让国人注释再注释,解读再解读的,这本书就一定能够让读者看见自己。 正是因为每个读者在书中看到自己,才有了众多个性化的解读。书由作者而写,但写出来之后,是由读者解读,读者所看到的文字背后的世界,都是读者自身理解的世界,是基于读者的学识、阅历认识的世界。 所以读《道德经》,不是一定要从古文原本读,可以配合翻译白话文本读,理解字面的基本意义,然后才是结合读者自身,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这么一来,《道德经》无所谓不适合阅读,只要你读,就能看见自己。人生阅历越丰富,你看见的《道德经》内容越多。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却把天与人说完了,这就是越简练越丰富,越简练越内涵。这一点,可以结合中国“留白”来理解,那空白正是想象发挥的地方,无穷无尽。 说了这些,我简单说个例子。就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说。 字面意思就是道是可以表达的,但是每一次表达的道,都只是符合当下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万事万物也都可以被命名,但是这些名也只是符合当下当地的,也不是恒久不变的。 对于这样的字面意思,我就可以去深度的思考。 比如所谓道,一些科学的知识,比如“地心说”在当时是对的,地球是平的是对的,可是后来,“日心说”是对的,地球是圆的才是对的。 可是这就一定对吗?或许有一天,人们会有更新的发现。 再比如所谓名。对同一个物的称呼,全国各地皆有不同。就拿蝉来说,有的叫知了,有的叫爬叉,有的叫唧蟟。各地有各地的叫法,这是从横向看,地域不同造成。如果纵向拉伸,时间也会造成名的不同。比如一些地名,建瓯在古代叫闽中郡。 以上就是《道德经》的阅读,从字面意思到个人理解。这样阅读,《道德经》怎么会不适合普通人阅读呢。 读书,不是强记名言,强记其意,而是像古人所说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所谓开卷有益,就是每一本书都会和你自己产生关联,一句话,一段文皆可以。 最后,我还想再说一下,不要把经典看得太高,再伟大的书籍,也都是人写出来的,不论他多么厉害,他都只是人。人与人可以有思维认知的天差之别,但人与人不可能做到没有情感的相通。 #《道德经》适不适合普通人读?#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