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许世友的二儿子犯下错误,南京军区不好处理。后来,此事传到许世友耳朵里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8-19 17:19:52

1979年,许世友的二儿子犯下错误,南京军区不好处理。后来,此事传到许世友耳朵里,没想到许世友将军竟勃然大怒,下令道,直接枪毙。 许世友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元勋之一,一生戎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朽功勋。 他曾七次参加敢死队,四次身负重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被誉为"战斗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将军先后担任第二野战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这位威震敌胆的战斗英雄,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位耿直严父。 许世友将军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要求他们必须刻苦努力,艰苦朴素,自食其力。 他常说:"进了部队就是部队的人!无论部队的生活如何,是好是坏,是苦是甜,都该让他们自己体会!" 正是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许世友将军的七个子女全部投身军营,成为了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979年,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从南京军区传来。许世友将军的二儿子许援朝,犯下了严重错误。 消息传到许世友将军耳中时,他勃然大怒,当即下令:"犯了这种错误,还能叫我的儿子吗?直接枪毙!"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原来,身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的许建军,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动用军用物资,为自己谋取私利。 他的所作所为严重违反了军纪军规,性质十分恶劣。南京军区本已准备严肃处理此事,但碍于许建军特殊的身份,一时竟有些难以抉择。 消息很快传到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将军耳中。 叶剑英了解情况后,连忙给许世友打电话,苦口婆心地劝说:"许将军啊,许建军毕竟是你的亲儿子,你就从宽处理一些吧。" 许世友闻言更加恼火:"什么亲儿子,我许世友的儿子犯了天大的错误,就该按军法从事!"叶剑英见许世友铁了心要严惩不贷,也只好随他去了。 其他几位将领也纷纷出面,在许世友和叶剑英之间斡旋,希望从中缓和此事。大家都知道许世友向来秉公执法,对子女的要求尤其严格。 但眼下许援朝犯的错,若按许世友所言判处极刑,未免有些偏颇。 经过反复劝说,许世友将军的怒火终于有所平息。 他沉默许久,终于作出决定:许援朝固然犯了大错,但念在是初犯,可从宽发落,严重警告并撤职查办,以儆效尤。 许世友将军教育子女的方式虽然十分严格,但也不乏幽默风趣的时候。 有一次,他带几个儿子去河边学游泳,别人以为他会手把手悉心教导,没想到许世友将军直接把几个儿子扔进了水里。 儿子们在水中扑腾呼救,许世友将军却在一旁大笑:"不呛几口水怎么知道怎么在水里呼吸?你们别慌,好好想想怎么对付这点儿水!" 就这样,几个儿子还真的被他这种看似粗暴却十分有效的方式训练出了过硬的游泳本领。 许世友将军对子女既严格要求,也充满了父爱。 他的长子许光,本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海军军官。但许世友将军年事已高,抱憾终身的是没能在母亲膝下尽孝。 于是,许世友将军对许光旁敲侧击,希望他能回到家乡照顾奶奶。 许光听从父亲的安排,毅然放弃了大好前程,调回家乡武装部工作,侍奉年迈的奶奶,了却了父亲的一桩心愿。 许世友将军对女儿同样要求严格,他的三女儿许华山学习期间因为男女关系问题,晚归部队被处分。 许世友将军得知此事勃然大怒,立即给女儿下达最后通牒:"三天内你不回来,我就开除你的军籍!" 在父亲的严厉要求下,许华山立刻就回到了部队。 后来,许华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空军指挥员,许世友将军虽然对她管教极严,内心却十分欣慰。 1976年,许世友在广州庆祝了他的七十大寿。 庆典过后,许世友的大儿子许光从河南新县老家南下参加父亲的寿宴,并在广州多留了两天。许光的童年多是在奶奶的照顾下度过的,与父亲的相聚时光尤为珍贵。 在这次相聚中,许世友提到了一个特殊的请求,希望儿子能够为他购置两棵红松。 许世友对儿子说,虽然他的工资不高,生活也不算富裕,但这件事他会负责筹措资金。 然而,当他试图给儿子钱时,却发现自己仅能拿出10元3角,这远远不足以完成任务。 因此,他让许光先回家,自己则承诺稍后将钱寄过去。 随后,许光收到了父亲寄来的50元,便开始着手准备这项“任务”。他请来了特级木匠,精心设计并制作了一口棺材。 作为儿子,许光虽然知道这是一件沉重的任务,但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尊敬和爱。 许光将棺材做好后,立即写信给远在广州的父亲,告知棺木已准备好,等待父亲回家验收。 许世友在收到消息后感到欣慰, 他在回信中提到,一旦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若自己侥幸生还,必定回家验收这口棺材;若战死,则将其作为自己的长眠之所。 许世友最终在南京紫金山的“稻香村”安家,期待着与家人的团聚,但生活总是充满变数。春去秋来,他几次希望回家,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最终,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未曾看到自己为之付出心思的那口棺木,这成了他一生中的一大遗憾。 参考资料: 《许世友上将广州轶事三则》来源:中国政协报

0 阅读: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