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佑樘

往事后期空记 2024-08-19 16:45:13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或称弘治帝,是明宪宗皇三子,生母为宫人纪氏(孝穆纪太后)。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祐樘被册立为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祐樘即位,年号“弘治” 。明朝第10任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共十八年,年号弘治。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广开言路。在位之初,贬斥方士李孜省、太监梁芳、外戚万喜等;遣散“传奉官”二千余人,以及禅师、真人、法王、国师等一千余人。相继起用丘濬、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入阁,以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戴珊等执掌六部。为解决财政危机,下诏减省光禄寺费用,屡次明令禁宗室、勋戚侵占民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重视司法,曾组织编纂《大明会典》,修订《问刑条例》。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又能信用贤臣、广开言路,在位期间“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明朝出现中兴局面,史称“弘治中兴”。就其个人修养及文治武功而言,是明朝自仁宣二帝后,获后世普遍评价最高的皇帝。但在位后期对朝政有所懈怠,又纵容外戚,沉迷方术,使宦官李广、蒋琮等人乘机弄权;以致弘治晚年军备弛废,国用匮乏,弊政颇多,故不能谓之全美。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在乾清宫驾崩,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岁。明孝宗崩逝后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泰陵。作为守成之君,朱祐樘在“法祖”的旗帜下,对祖制有完善与创新,革除前数朝诸项弊政,全面推行新政。在他的带领下,弘治君臣较好地处理了各种政治问题,营造了“中兴”的局面。因此,历代史家对朱祐樘的评价普遍较高,将其称颂为贤君,比于汉文帝、宋仁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