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高、离职,王自如难自如!

新浪财经 2024-08-18 16:49:11

当“王自如”这个名字频上热搜时,他不仅带着格力电器数字化渠道改革项目负责人的头衔,还有与罗永浩辩论后的网络名声,以及董明珠左膀右臂的光环。最近,这位曾被热议的人物以限高、离职的消息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就这个消息,我们先谈谈“离职”,再谈谈“限高”,思考与商业的关系,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01—

渠道改革负责人王自如离职背后,企业变革的冲突

作为曾经的舆论中心,王自如加入格力,被看作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思维碰撞的一次大胆尝试。在那个阶段,不少人对王自如充满期待,希望他能为格力带来全新的变革。然而,时间流转至今天,离职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思考,这场尝试是否真的达到了预期?回顾王自如在格力的任职期间,他确实推动了“云网批”改革,这一行动本应成为格力转型的重要一步。从表面上看,改革似乎正按计划推进,但实际效果如何却鲜有公开的详细数据支撑。据内部员工反馈,王自如的名字在公司内网已搜不到,这似乎预示着他与格力的故事画上了句号。尽管有传言称王自如的职级相当于副总裁,年薪超过三百万元,但在近年的格力电器财报中,他的名字从未出现在高管报酬表格中。这不由得让人猜想,王自如在格力的地位或许并非如外界所猜测的那样举足轻重。反观王自如本人,他表现出对于外界评价的淡然,声称作为企业经营者,更应该关注实际工作而非外界的声音。事实上,2024年3月就已有王自如离职的消息传出,尽管未能即时得到证实,但随后几个月王自如仍多次与董明珠共同出席活动,似乎在向外界展示他的坚守。然而,无论真相如何,当前的离职结果对于格力和王自如来说,都是一个重新审视自身战略与个人职业规划的契机。

数字化变革已成为不少传统企业的必由之路,这场变革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加入就可以改变,是需要整个体系的改变。不论是数字化变革,还是企业组织变革,但凡对旧思想、旧模式、旧秩序的颠覆与改变,是需要一场不同寻常的进化的,至少要就几点前提或者需要做一些准备:第一、渠道改革必然带来既得利益的冲突在财联社2023年底的报道中,曾有经销商人士预测:“1-2年之内他(王自如)就会离职了。”北京商报17日发文称“曾有经销商爆料:他得罪不少人”……

当年柯达在进行数字化变革时,公司很早就有了数码相机专利,甚至投资了图片分享网站……但每次变革决策都会涉及到各个业务线,比如胶卷线收入、冲印店收入,大多数时间,大家在讨论的不是战略决策,不是如何变革,而是利益如何分配。这就导致了所谓的改革、变革,都变成了表面工程,变成了内部一团和气,企业没有朝气的结局。第二、渠道改革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传统企业从线下到线上,或者线下线上融合,渠道改革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到整个组织、企业战略的变革。做好渠道变革需要上面有个企业改革委员会,一把手总体协调,下面各部门是落地执行。第三、改革的不应该只是渠道真正企业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渠道,当然有些企业希望从一线、从渠道、终端的改变,倒逼整个企业改变,比如终端进行数字化升级,使用数字化设备,获取用户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之后产品部门、采购部门、市场部门再定制产品、采购、营销活动等。这种策略有些企业可行,有些是不可行的。原因在于,有些企业已经全员数字化了,倒逼推进是可行的,有些企业一线数字化很强,中后台滞后,效率低下,虎头蛇尾。所以,改革的不应该只有渠道,是一体化的,分先后,轻重缓急。但人才与认知是要先行的。第四、改革负责人的能力、经验、经历是否适合这个话题也是考验王自如到底有没有渠道改革能力的关键。对于其他企业需要改革、变革,其负责人对能力、经验、经历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如果你是千万级企业,希望发展亿级,往往找个干过这个行业,操盘过千万到亿级的人效率效果会更好。如果找个没有经验,或者一直在大公司干的,比如只干过百亿的事情,前者可能小材大用,事倍功半;后者可能大材小用,力不从心。同理,如果一个千亿以上级的公司,改革的负责人不能只靠自媒体、网红经历就可以,除非为了企业打造网红孵化,这是另外一回事儿了。真正的渠道改革、企业变革需要什么?1、一把手工程,CEO亲自上阵2、先变革使命、愿景、价值观,统一认知并持续落地3、找到关键变革点,先集中精力小胜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Nadella)在其个人著作《刷新》一书中讲了他接任微软CEO之后进行组织变革,如何变革使命、愿景、价值观,并从高层到全体员工,再到客户、用户,他提出自我刷新的三个关键步骤:拥抱同理心,培养“无所不学”的求知欲,以及建立成长型思维。很值得在变革中的企业、个人借鉴学习。王自如离职不会对格力带来太多影响,从过去几年,可见格力已经在这一路径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未来必将继续探索。在这场“自如”的旅途中,我们看到了企业和个人面临的选择与挑战,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体的适应。王自如的未来会如何,格力的改革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的答案,此刻只能留给时间了。

—02—

王自如为何被限高?——“限高”背后的思考

有媒体猜测此次王自如离职传闻与前段时间“限高”消息有关,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因其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给付义务,于8月9日对其发出《限制消费令》。申请执行人为上海曙晖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即Zealer的投资方。

王自如为何被限高呢?尽管具体原因未公开,但业内猜测可能涉及回购对赌条款。Zealer由广东瑾如云海(集团)有限公司运营,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数码评测。曾获顺为资本、OPPO等多家知名机构投资。顺为资本已于2017年退出。目前股东包括上海曙晖等四家。王自如此前也曾因相关纠纷成为被执行人。包括曾经与王自如PK的罗永浩被“限高”,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多,前阵子钟薛高创始人林盛被限高后,在直播间卖红薯……“创业融资、失败、回购、限高”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闭环”,这个“魔咒”最近愈演愈烈,近期,国内头部VC机构深创投密集向被投企业发起回购诉讼(2023年1月~2024年7月期间发生诉讼类招标38起,97%由投资项目退出纠纷引起),引发较大关注。

签订回购条款/对赌协议是近些年创业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中的“必选项”,企业在与投资方的约定时间内,未能达到业绩指标,或未能在约定时间内IPO(上市)则需回购投资方手中的股权。随着近两年经济步入下行周期、资本市场暂缓IPO或提高IPO门槛,许多创新企业都未能实现当初与投资人约定的业绩指标和上市进程,而面临回购股权的生死考验。前段时间创业黑马创始人牛文文的呼吁与建议,值得思考。

不过,王自如的Zealer不太适用牛文文的建议,这是对于那些还在运行的“好公司”,只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不能达标之前对赌条款的企业,比如上市限制等。如果你的企业正在或者即将触发“对赌回购”,该怎么办?1、友好谈判,延迟回购时间:投资机构也并非想将企业置于死地,而是基于过去“协议约定”,职责所在。正常经营、业务良好的企业,在当下环境下最好的办法是将过去协议约定做延期。2、降低估值、降低预期,寻找新投资人、或者上市:近期也看到部分企业不能在国内上市,选择在港股、美股上市,不论怎样估值,都上了,并不是为了上市融资,而是不触发“对赌回购”。当然也可以降低估值,找到新的投资人,比如产业上下游企业,或者并入上市公司等。用多种方式解决难题。3、关注现金流,挣钱“还债”:最近跟一个创业者交流,她今年一直在说的就是赚钱,公司核心指标就是利润。融资不多,现金流不错,可以很快解决。

—03—

尾声

王自如再次上热搜,不想对其个人进行任何评价,只是就其经历,谈了两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企业变革到底该怎么“变”;第二,创业有风险,“对赌回购触发限高”可能会增加。

总结一下:

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企业的改革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论媒介工具,还是用户认知,或者是消费水平与习惯的变化,都导致了企业战略、产品、品牌、渠道,乃至组织、文化都需要随之变革。

在创业融资时,一定要记住融资有风险(不是什么钱都融),对赌需谨慎(不要随便签对赌),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与预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过去市场好,大部分“对赌”赢了,企业会认为是自己能力强,此时市场弱,“十赌九输”才是常识。很多人赚的钱,是时代的红利,是运气好。创业公司最好在不缺钱的时候融资,此刻你也就不会陷入被动,往往也不会轻易签对赌协议。

当投融资环境也变得不好时,关注企业价值,你的公司能为客户、用户创造什么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关注现金流;关注趋势的变化……很可能是同一个产品,换了不同的用户群,或者市场,经营就发生了变化。

之前“从不看工资条”的视频刷屏后,有人评价王自如说:人们质疑自如、羡慕自如、最终成为自如。

苏轼写过“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杜牧笔下也有“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自如”这个词的意思是没有障碍地,不受约束地活动。“自如”强调人们遇到各种情况时能够游刃有余的自主选择和应对。然而,从“限高消息”到“离职传闻”,现在的王自如,显然难以自如。

1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