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在西湖工作视察的时候看到一排排的墓地,突然面色沉重,下今要把西湖旁边的坟慕全部迁走,但有一座特别的墓,毛主席特意交代要留下来。 (信息来源:光明网2012.2.4西湖名人墓地之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12.25第二故乡的永远情怀:毛泽东在浙江) 1955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工作告一段落的毛泽东决定到西湖边散散步,漫步湖畔,本应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但眼前的景象却让这位领袖眉头紧锁。 只见湖边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坟墓,有的甚至直接占据了最佳的观景位置,这些墓地不仅影响了西湖的美景,更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 毛泽东当即决定,要对西湖周边的墓地进行全面清理,然而,这个决定并非一蹴而就。 经过详细统计,西湖境内的墓地竟多达上万座,这个数字着实让人吃惊,考虑到清明节的传统,毛泽东决定将迁移工作安排在清明节之后进行。 这个决定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也显示了领导人的务实作风。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当毛泽东再次提出拆除西湖边名人墓的想法时,却遭到了地方民主党派的反对。 这些反对意见最终通过周恩来总理传达到了毛泽东耳中,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并没有强行推进,而是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 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新中国初期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协商精神。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了1964年底,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氛围日趋激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再次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拆墓运动,这次行动规模空前,共拆除了654座墓葬,其中包括许多名人墓冢,这些墓葬被集体迁至鸡笼山马坡岭,一时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拆墓运动中,毛泽东特别交代要保留岳飞的墓地,他甚至嘱咐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在清明时代表他去祭拜。 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位领袖人性化的一面。 然而,毛泽东与西湖的渊源,远不止于此,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的祖先可能来自浙江西南部的一个名叫清漾村的小村庄。 也许正是因为这层渊源,毛泽东对杭州、对西湖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曾多次亲切地称杭州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毛泽东常常会到西湖周边的山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他留下了多首赞美杭州风景的诗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除了对西湖的改造,毛泽东在杭州期间还进行了大量重要的工作。 1961年,他在杭州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这份文件后来被称为"农业六十条",这个文件的出台,对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些错误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体现了中共领导层的自我纠错能力,也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63年5月9日,是另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毛泽东在杭州审阅浙江省委的汇报材料时,写下了后来被称为"五九批示"的重要指示。 在这个批示中,毛泽东强调了干部参加劳动的重要性,这个批示后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内容,对当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也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除了国内事务,毛泽东在杭州还进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动,从1954年初到1970年8月,他在杭州会见了来自29个国家的31批重要外宾。 这些会见不仅加强了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也让杭州这座城市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每一次会见,毛泽东都会精心准备,既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表达了新中国的外交立场,这些外交活动,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毛泽东与西湖的这段历史,这位伟人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动,都深深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从拆除墓地到制定政策,从接见外宾到亲自参与劳动,毛泽东在杭州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这座城市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的西湖,依然美丽如初,但它的内涵却更加丰富,那些被拆除的墓地,那些被制定的政策,那些重要的外交活动,都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当我们漫步西湖,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妨回想一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感受一下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伟人魄力,如果不迁坟,西湖成坟湖,大煞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