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平津战役爆发前,东野大军秘密入关,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黄永胜放下豪言:“单凭我们四野,就够跟老蒋争天下了!”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野的总兵力达到了空前的80余万人,另有36万地方武装。 即使如此,国民党此时在全国也有290万大军,数量与当时的人民解放军相对持平。 那么,黄永胜为何信誓旦旦说仅凭四野就能和蒋介石匹敌呢,平津战役的结果是否验证了这个说法? 首先,国民党军参与平津一战的是驻守在华北的傅作义部队,而不是老蒋的“王牌军队”,所以战斗力相对一般,而且接连吃了几个败仗,士气已经大不如前。 而四野势如破竹,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在天崩地裂的炮火磨炼中已成虎狼之师。 短短三年,经历四平、本溪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攻克长春、沈阳以及锦州,四野兵力从刚入关十万人马发展到百万大军。 要知道,四野刚刚在东北歼灭了国民党47万大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士气可谓是达到了顶峰。 11月29日,轰轰烈烈的辽沈战役刚结束,而淮海战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央纵观形势,决定在华北地区,同样和国民党军发动一次战略决战。 这时候,毛泽东电令东野(四野)指挥部:做好准备,尽快挥师入关。 百万大军同时入关,这在中国近代作战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但也是必须成功的一次行动。 于是,就在新闻铺天盖地报道林彪在沈阳的活动,以及我军部队在锦州、营口等地庆祝胜利的消息时,四野大军以风卷残云之势进入关内。 一路上,秋风萧瑟,黄沙漫天,45军军长黄永胜心里满是感慨: “咱们四野已经成长为一头雄狮,我看光凭四野就能跟蒋介石争锋。” 其实他这样说是有依据的,虽然官方公布的国民党军数量有290万人,但其中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军和后勤人员,近百万之多。 不算这些,剩下的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国民党军,数量并不和我军差出多少。 其实,早在10月底,中央军委就指示东北野战军组成10万人的先遣兵团先行入关,此时已经在华北和傅作义的部队周旋,这是为何呢? 傅作义作为国民党华北最高指挥官,手中有60万大军,包括自己的绥远嫡系部队和国民党中央军。 不过,他知道之后将面对我军东北、华北两个方面军的进攻,自己是绝对打不过的,这种情况下,傅作义只想保全自己的22万绥远嫡系部队。 为了使自己的部队尽量减少损失,傅作义把绥远部队布置在并非战役主战场的北平到张家口的战役西线,而把中央军的30多万人部署在北平到天津、塘沽的战役东线,直接面对我军的进攻。 这样,如果东线失守,他自己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只不过这个安排下的防线很容易就会被我军攻破。 可是我军的目的可不仅仅是攻破主战场,而是歼灭更多的国民党军,因此先遣兵团进入华北后,首先就围困了他的绥远部队。 随后傅作义派出他的王牌部队35万前来解救,我军将计就计,将35军包围在新保安,使他陷入被动局面。 四野陆续入关,而此时的蒋介石还以为刚结束辽沈的战斗,解放军会在东北休整至少三个月,傅作义固守平津,因此老蒋也决定暂不南撤。 傅作义原本还在北平高枕无忧,大言不惭道:“我认为,在短时间内,平绥线上是不会有共军出现的。” 直到东野的百万大军提前入关,兵临城下时,本以为林彪还待在沈阳的傅作义才反应过来。 他立马给蒋介石通报战况,老蒋气急败坏地连拍桌子大骂: “你不是说林彪还在沈阳吗?他怎么会突然出现,难道他会分身术不成!” 1949年1月14日,平津战役中最激烈的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向坚固设防的天津国军发起攻坚。 这场攻坚战总耗时29个小时,天津被解放后,解放军剑指北平,国军本就寡不敌众,再加上丧失战斗意志,在此绝境下,傅作义只能被逼上谈判桌。 只不过,谈判之中的他仍持侥幸心理,左右观望。直到1月16日,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来讯,向傅作义发布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最后通牒。 他再三思考,终于在别无他选的境地中选择了和平改编,受到国军盘据已久的北平终于迎来了和平解放。 正所谓乱世造英雄,四野的名声就是在一场场仗中打出来的。 四野的成功不仅是战争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要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英雄们,更要从他们的战绩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历史轶闻分享#
1948年平津战役爆发前,东野大军秘密入关,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黄永胜放下豪言:
同巍聊历史
2024-08-16 19:57:24
0
阅读: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