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行业,天然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
也叫“柠檬市场”。
只要行业没变革、认知不进步,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就将永远存在,国内的二手车市场就会永远鱼龙混杂,永远做不到“以质论价”。好车坏车永远混着卖,买二手车永远都是开盲盒行为。
国内二手车行情现状,就是 XX 年的车就是固定的 XX 万元。比方说,我们随便举个例子,17 年的思域就是 6 万块钱。这个数就定死在这了,高了低了都不会偏离太多。无论是车商还是个人用户,买车的时候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哪年的,多少钱?”
年份、车型一报出来,基础价格就固定了。配置高的多给点、原漆的多给点、里程数少再多给点。但总体来说,一辆车的“固定价格”如果是 X 万块钱,那么再好的车,基本上也就能多值几千块钱到一万块钱的样子。
反过来,车况再垃圾的往往也就比行情价便宜几千块钱上万块钱。这就导致了一个什么问题?车况非常好的车与车况非常差的车,它们的价格甚至会有重叠。所有同年同款车都在一个价格区间里,而这中间其实他妈什么车况的都有。你不要妄想多花钱就能买到好东西,买到什么样的车完全就是他妈凭运气的一件事。
你说还是得看商家靠不靠谱?妈的看人比看车难一万七千多倍,不会这点道理都没有人懂吧?
进而,这种定价模式对于车主而言就变成了:“去他妈的,反正我可劲糟蹋到时候起码也能卖多少多少钱。”因为对于车主而言,你小心翼翼的用心养护根本就没有意义。再谨慎细致的保养到最后也不会变成经济利益,反正我好不好好养护到最后结果都一样,都卖差不多的价钱,那我何必好好养车呢?
真用心爱车的车主没几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汽车都只是工具罢了。“省着点用能多卖钱”才能成为车主好好用车的核心驱动力。
而“XX 年车 XX 万”是谁说了算的呢?很不幸,正是消费者。消费者对于一件商品的认知、一件商品在消费者中流传的口碑以及消费者对某件商品的消费信心,决定了二手车的市场价格。这即是“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会有不同的保值率”的底层逻辑。
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假设还以刚刚的思域举例,比方说基准价格 6 万,市场上可能卖 5-7 万的都有。那么反正对于消费者来说车况都是不透明的,本质上买这些车都是赌博行为,那他们自然会倾向于付出更小的代价,也就是低于行情价的二手车会更好卖。
而且买二手车的消费者群体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价格敏感性用户,人家认的就是便宜,便宜车就是好卖,便宜车卖多了就是会重塑行情,周而复始。
当市场上主流的成交价变成 5 万的时候,这款车的基准价格就不再是 6 万而变成了 5 万,纵使还是和从前一样各个卖家的价格有高有低,但随着新的基准价格的确立,这个行情范围就会变成 4-6 万,而不是曾经的 5-7 万。再然后就是 3-5 万,这个过程可能是迅速的也可能会维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全看供需两端怎么平衡。所以对于车商而言,囤货,尤其是囤高品质的货,是一种风险相当大的投资行为。
那些因为有一些额外的加分项,不管你是原漆也好、低里程也好,总之高于平均基准价格的这一部分卖家,就是会渐渐被市场抛弃。他们作为“良币”,就这样被“劣币”驱逐除了这块市场。人家不听你的车好在哪、有什么优势,你贵,就是原罪。
所以网上那些说某某车贩子炒什么什么车的都歇歇吧,我不认为任何一个车商有这种能力。以一己之力改变消费者对某款车的认知和消费信心?要是真有那本事,谁还卖二手车啊。
借鉴点别人的成功经验。
日本有全世界最发达的二手车行业。在日本的拍卖场里,每辆车都会有一张“分纸”(评分的“分”)。这张分纸里包含针对这辆车子的常规检查项目,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 评级。日本的二手车评级从 R(Repair)到 123456S 分为不同的级别,车况越好、级别越高。
和国内一些检测机构不同,日本的评级是很严格的。只有新车或者准新车,也就是几乎没有任何使用痕迹的车才会被评为 S 级,这种车一般也会卖出一个接近于新车的价格。反观国内机构的鉴定标准,可以说极其宽松。只要没有事故火烧水泡,给 S 级轻轻松松。这也就导致了国内的二手车鉴定机构给的评分基本上没什么说服力,因为一辆二手车“没事故”那只是最起码的,各方面品相如何,都需要综合考量。
在日本,一般来讲对于稍微有几年车龄的二手车,3、4 级都已经是不错的评分,拿到国内来讲都是妥妥的“极品成色”。评级对于内饰磨损、里程数和机械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而那些有过事故和维修历史的车,都会直接给个 R 级,想淘便宜货的垃圾佬也可以直接往这边使劲。当然,事实上 R 级也罕有那种非常大事故的车,毕竟人家的保险行业同样发达,出了事故走全损,全损的车也不会重新再流入市场。
(对!中国的保险公司定了全损的车!是会修好重新流入市场的!不是全都报废!)
发达的评分制度使得日本的二手车市场形成了一个“以质论价”的定价模式。人们买车的时候看的不是某辆车“哪年的,多少钱”,而是“多少分,多少钱”。 年份老但评分更高的车显然会比年份新单评分低的车更受欢迎。这比国内的定价机制要合理的多,因为年份不和品质挂钩,但分纸评级却直接和品质挂钩,直接影响价格。
在一个科学且成熟的体系下,卖好车的车商也可以和卖便宜车的车商划清界限。你我泾渭分明,反正车况透明,你垃圾车就买垃圾价,我好车自有我的好车价。就算同年同款又怎样?分纸摆在这里,车况一目了然。咱俩压根不是一个类别,我也不再会受到你的驱逐。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大大节省了买车需要耗费的精力。
选择品质的消费者自然会为高的价格买单,因为这时候购买一辆车况透明的二手车就不再是一种赌博行为,消费者知道自己付出高价格得到的是什么,也知道那些低价格的车是怎么回事。当“一分钱一分货”真的适用于这个市场时,自然会有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去为高品质的商品买单。
我们最怕的是什么?其实并不是我花高价买到了破车,而是我在花高价买到了好车的同时,你他妈花垃圾价也买到了好车,那真是比杀了我都难受。难受的还不止你一人,卖家好车卖不到好价,他比你更难受。
问题太多了,这行业跟他妈原始社会一样。
也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卖车能做到“以质论价”,更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买车能做到不跟赌博似的。
浑身蔓延着一种无力感。
本来文末想插点广告,把手里的几辆库存处理一下。想了想,去他妈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