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解密》,这次陈思诚真的“有点东西”

红星新闻 2024-08-14 18:14:07

今年暑期档上映的所有影片,几乎都难以达成某种褒贬上的共识。一部片,总有人喜,也总有人厌,且双方很容易争论起来。其中,陈思诚的《解密》更难以逃过苛刻的“审判”。

称赞者,称《解密》为中国观众奉献了一场极致的久违的视听盛宴,堪为继《流浪地球》《封神》之后的又一部工业大片;批评者,则多计较其中的角色塑造、台词设计以及某些审美观念,似乎有待商榷。

一部电影,要想尽善其美,几无可能;要想取悦所有观众,更是妄想。创作和评价,本来就很主观;但客观的那些东西,比如影片幕后的工业力量、技术革新和工作团队,却是实打实的,可以量化且不容忽视。

就《解密》而言,该片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创意,几乎都昭示着中国电影的新的可能。诚如原著作者麦家所言:“《解密》会给中国电影新的一种状态,新的一种样貌,新的一种未来。”

麦家

言过其实?确有其事?不妨让我们揭秘影片的幕后种种。

《解密》讲述了数学天才容金珍(刘昊然饰)穷极一生,破译世界级难度密码“紫密”和“黑密”的故事。

从民国末期到冷战时期,与年代相应的建筑、场景、人物、道具等,只要在真实度上失之毫厘,最终效果都会谬之千里。麦家总结:“与其有一点破绽,还不如不做(这部电影)。”

陈思诚深以为然,在筹备、制作阶段就提出要求——无限接近真实,要真的“回到那个年代”。

陈思诚

求真很难,首先就是影片最重要的场景,涉密机构“701局”。

一般剧组多会选择棚内搭景。但实景和棚拍,本是云泥之别。剧组寻遍大半个中国,终于找到1950年代的某废弃疗养院,在2.5万平米的取景范围内,翻新修缮3个多月,以致于当年的技侦专家和麦家本人来探班时,感慨就像回到了“我那个局”一样。

建筑框架有了,内部细节更要精细。解密部门涉及各种古董级机器,剧组耗时6个月,淘到老古董超3000件,有的机器如恩尼格玛密码机,非国内所有,欧美国家不卖,最后只能作图再通过3D打印等方式复刻,前后耗时3个月,所有机器都能真实投入使用,而非空架子。

哪怕是一晃即逝的墙壁上的数字公式,也都是请科学顾问反复考究后手工绘制;半空中不起眼的天线架子,是连专业天线工程师都会犯难的笼形天线;其他暗门、密道等自然不在话下。

主演不用说,必须经受密码学培训;而那些群演,竟也要学习报文参数、密码类型等。只要镜头扫过701,每个角色,无论大小,都像回到真实的701局。

求真过程,任务最重的是美术部门。

首先是概念图,《流浪地球1》概念图3000多张,《流浪地球2》达5000多张,作为一个年代片且有大量实景的前提下,《解密》的美术部门工作9个月之久,也绘制了3000多张概念图。陈思诚说,最初也用过AI,两周左右便能创作出两三千张,不过全部弃之不用,只能当做某种创意的延伸和参考。

概念图有了,开始搭建场景125个,子场景100多个,街道20多条,总面积超过8万平米。遇到特别复杂、难以完全复刻的建筑,如片中的螺旋楼梯,需将其拆分,底座在实景中搭建,内部螺旋楼梯和塔顶,则在棚内搭出雄伟的场景。

涉及到小黎黎(吴彦祖饰)家,为追求民国名门望族的家居场景,史无前例地采用实木家具装潢,从零建造,以致于郭帆来探班时,频频感慨“都拿本记下来(学习)”。

旧日大学的所有灯具、桌椅板凳,全部都是真材实料。光是一面壁纸,就其透光度和材质来说,就要测试超50次。最终,总道具数量达10万个。

在主创访谈中,摄影指导曹郁特别提到,垃圾山上的容金珍,于夕阳下独自下棋的场景。为了拍到想要的镜头,他们的专业软件可以预测未来六个月的太阳轨迹,可以依据此轨迹和经纬度等,搭建出位置恰当的垃圾山,再确定机位、站位。

以上这些,并不能尽述“求真”路上,剧组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与脑力。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技术与形式而言,国产电影鲜有匹敌者。

原著中的容金珍除了是个数学天才,还是个释梦者。

电影改编,延续了“梦”的主题,并创造了红色沙滩、螺旋楼梯、游乐园、迷宫、火车海象人等十大梦境。陈思诚说,天才之间的对弈、焦灼、超越和那种困兽犹斗,很难被影像化;而梦,是一个理想的载体,梦境可以隐喻思维。

十大梦境

《解密》中的十大梦境,背后都是美术、视效、摄影、演员、制片等全剧组同仁合力才能完成的十场瑰丽宏伟的视觉盛宴。

且以令观众印象最深的红色沙滩来说。在5000平米的摄影棚内,为了实现“实拍”效果,剧组用105吨沙子,测试颜色,进行染色,而后固化,再铺设出2000平米的海滩,用造浪机鼓动浪花,再与红沙交互测试,直到符合导演的标准,前后耗时90天,一切只是为了几个镜头服务。

陈思诚还想要日落,这就给摄影部门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如何人造一个太阳”。

曹郁的解决办法是研发巨型灯架,用75组LED灯建造灯阵,顶棚预装500台太空灯,通过编程操控灯光,最终成功地模拟出现实的光源,实现了所谓的“人造太阳”。

同时,他采用ALEXA65IMAX摄像机,其质量、锐度、色彩是顶尖的,传感器是全世界最大的,可以用广角、近距离拍人,而人不会变形,“这是世界上任何摄影机都做不到的。”

全球仅有60多台这种IMAX摄影机,一个《解密》剧组就有两台。怪不得王宝强在路演时说,陈思诚挺会赚钱,但他赚的钱,都还给电影了。

还有一场梦境,摩天轮倒塌,容金珍在车厢里颠来倒去。这场戏对灯光要求极高。曹郁设计了三组可以进行编程的LED灯架,配合一个移动的大灯球,再配合视效部门布了上万盏CG里面的灯做后期渲染,最终才营造出真实的倒塌效果。

拍戏多年的刘昊然在见识到曹郁的工作台后,惊叹道,第一次见摄影师前面是全数字的调光台。剧组所有的LED灯,都已被编程;而调光台可以操纵每一盏灯。诸如梦境与现实的瞬间切换,亦真亦幻的画面效果,可以轻松又准确地完成。

当然与摄影、美术相配合的视效部门,同样不可忽视。作为大视效电影,《解密》的视效总时长高达1小时31分26秒,且全部由中国团队完成。

片中的一些重要视效场景,如摩天轮倒塌,光是后期渲染,一帧画面便需62个小时,相当于一台电脑渲染的543000小时。

再有水下漩涡的梦境,水很难做,更遑论水中的CG人物、布料解算、毛发解算、流动的气泡、水的质感纹理,还要以长镜头的方式转场过度到童年老宅,几秒钟的镜头,制作周期达2个月。

可以说,整部电影的视效量相当庞大,且都是高水准地完成甚至超出陈思诚的预估。针对复杂的视效镜头,先做技术预演,再跟摄影部门合作,确定拍摄方案,在《解密》中更是常规化操作。

麦家见识了这阵仗后,认为剧组的种种创造与付出,是对电影重工业的一次巨大的孵化。原著中提及的梦,相对笼统,电影不仅要将梦合情合理地具象,关键还要让创意落地,非常困难。而《解密》在专业、技术方面,几乎无可挑剔,达到了某种极致。

陈思诚、曹郁等在片场

陈思诚认为,为了追求极致的视听享受,为了论证电影院存在的必然,有必要通过这种极致来展示电影独有的、无法被电视或手机屏幕所取代的魅力。

片中有一个关键道具,披头士乐队的经典歌曲《我是海象》。但在亚洲地区,披头士乐队从未授权任何歌曲。陈思诚只好砸重金,成为亚洲首个使用披头士乐队歌曲的电影人。他说,这应该是全世界版权最贵的音乐作品,而这首歌背后的“反战”寓意也很好地切中影片的主题。

此外,电影原声音乐,是由全世界近百位演奏家集结维也纳,现场演奏、录制,总时长超120分钟,且匹配剧情走向,人物关系,内心情感变化等,专门撰写了不同的音乐。就像陈思诚说的,观众走进影院,光是听原声音乐,可能就值回票价了。

如果说,《封神》系列开拓了国产奇幻片的边界,《流浪地球》系列拔高了国产科幻片的制作水准,《解密》则在历史年代和心理想象的制作层面,触达了一个巅峰。

片中饰演数学教授的约翰·库萨克见识过片场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好莱坞十多年,都没看到这种有激情和想象力的电影了。”《解密》让他重温了一次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约翰·库萨克

麦家等了20来年,接洽过六个导演,等到了陈思诚。他说,就内容呈现来说,他相信这部“《解密》会成为中国电影很重要的一个脚印”。

麦家赞叹《解密》剧组

可以说,《解密》每一次创意的落地、每一个想象的兑现、每一场梦境的成真,都牵涉了很多公司、工种、部门的努力。这些力量释放出去,将会对中国电影行业扩容: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可能推动电影工业化再往前迈上一步。

当然,《解密》并不完美,但以陈思诚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中坚力量,他们所走的路,所创造的经验和技术的更新,实是为中国电影造了一条源源不绝的动脉。这种成就,无人能够否定。

暑期档,乃至一个电影年,若没有《解密》这样的工业大片,是不正常的;若有,则是幸运的。

文/李瑞峰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