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都有一些空洞,总会想要补全

小石头说趣事社会 2024-10-30 20:03:25

2018年的时候,我在东京买了房。

这间公寓大概六十多平米,一个人住绰绰有余。地点选在交通便利又热闹的车站,去到哪里都很方便。房子朝南,户型也是自己精挑细选过的。

到如今,住了大概三四年。和当初刚入住时的称心如意相比,我发现它的「缺点」越来越多。比如楼下的咖啡店还不够精致,玄关希望再大一点,厨房想要多一个操作台,又或者是总的平米数还想更宽敞……

总之,我已经开始想着买个更大、地点更好、更新更舒适的房子了。

也是在这时,我开始对至今为止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

2008年的时候,我还在国内上大学。

宿舍据说是用仓库改的,东西向,四个人一间,每个人的空间除了床位,就是一个带柜子的书桌。卫生间是公用的,澡堂也是。澡堂甚至每天只开几个小时,在上海的炎炎夏日,出了一身汗想洗澡也得忍着。

后来去了日本留学,这辈子头一次自己住单间,能享受隐私和自由,开心得不得了——虽然只是很小很小的单间。

再后来工作了,租了更大的单间,只不过厨房和卧室依旧是连在一起,一共18平米,称作One Room。我可以买一套像模像样的工作桌和电视柜了。

后来,开始租有厅的房子了,家里总算是有了两间屋子,可以招待客人来玩,也能放置很多家具在里面,可以买大电视或者投影仪了。

……

直到买房这一次,我的住宿条件可以说是不断节节攀升。

但每一次,新鲜感不过是一两年,长一点的两三年。一开始让人倍感幸福的细节会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在别人家看到更大的客厅、更精致的内装、更先进的电器而产生的,更大的欲望。

也许我努努力,还能换个100多平的房子,也许特别特别努力,能在东京最金贵的地段贷款买个公寓,过更加五光十色,倍儿有面子的那种生活。

但是,

但是——

那之后,我还是会一样逐渐习惯、厌烦、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果每一次结局都是如此,那么要更大的房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会不会我现在在追求的,想要的,根本上就是错的呢?

然后我就开始看心理学和哲学书籍,从去年年末到今年,看了许多。

在这之中,斯多葛哲学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确切的说,是一位作者对于古代斯多葛哲学在现代的重新阐释。他们相信,把精力放在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上,才是最智慧的活法。为此就要经常进行「假如没有这样东西」的想象训练,通过反复的训练,人们便会把目光从对物质以及名气、生活状态等更加庞大的欲望上,转移到享受与品味现有的时光中去。

在这些练习里,我逐渐发现了一件事情。

挤在四人宿舍的大学时光,和如今拥有自己房产的日子,对我来说真的有很大差别吗?

在客观的生活舒适度上,无疑是有的。但你要说这舒适度真的能给人很多很多快乐吗?那倒真的没有。

当我回忆过去的时候,最快乐、幸福的时刻,往往和物质完全没有关系。每天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吃的是否高级,这些日常都被时间淹没了。

那些我过去留下,至今依然觉得很有意义的东西,只有与朋友度过的时光,自发从事并带有热情的事情,对未知事物的首次尝试与挑战,以及发自内心表达的作品。

毕业之后,我和其他人一样开始自力更生,开始不知不觉地以薪资、公司名声、受到社会的尊敬程度去衡量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

我对自己人生成功程度的唯一衡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每年银行卡里收到的工资。

不能说这一定是错的,但对我来说,一定不是对的。

我过去的所有焦虑,也都是这个不自觉中被同化的目标带来的:我是否能每年赚比过去更多的钱?是否和同龄人/同等水准的人比起来事业更成功(更有名/有钱)?我多少岁的时候可以财务自由?我五六十岁的时候经济状况如何?……

经历了疫情,我更加认识到,无论从事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难免会受到外界偶发因素的影响,是不可控的。这就是焦虑的根源。

根源在于我把价值感依托于外界衡量的成功,而外界衡量的成功,是外界可以轻易给你,也可以轻易拿走的。

但我天生本不是一个对物质与外部定义的成功特别执着的人。我对做一件事的过程,或者思辨、吸收知识、享受一段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只是在价值观被社会影响之后,会不由自主地追逐一些身外之物,但因为内心并不服从,所以又没法真正地沉浸其中,这种欲望与行为之间的反差就造成了焦虑。

我们以为买更大的房子,吃更高级的食物,穿更光鲜亮丽的衣服,挣更多的钱,就能带来一些永恒的安全感。这种想法大概是错了。它们只会带来更大的欲望和更强烈的不安全感。

作为人类,我们内心都有一些空洞,就会想要补全。但往往在社会的引导下,识别错了欲望的本质,在完全无关的赛道上卖力奔跑,明明像仓鼠跑转轮一样只是原地不动,却觉得自己只是跑得还不够卖力而已。

所以,在想明白这些之后,我彻底调整了自己的生活目标:

抛弃原本几十岁财务自由的计划,改为「维持一定生活条件的前提下,让工作内容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合自己的胃口」彻底抛弃对「增长」的执着,把「每年挣钱达到前一年的x倍」改为「每年收入不低于xxx」,xxx是一个远低于目前收入的数字。不再追求工作中表现完美,不愿意忍的破事开始拒绝or放弃。能做到这一点是以1和2为基础的。每天雷打不动三个小时,追求「高度集中的心流体验」。可以是吸引自己的工作,创作,或者画画读书这种对我来说容易进入心流的行为。追求更多高质量,不基于利益的人际关系,尝试更多不求回报的给予。享受好东西当然是可以的,但同时也学会在没那么高级的事物中获得享受,比如一桶泡面,一件廉价但喜欢的衣服。常常想象没有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会是什么情况。不重视利益回报的持续学习。

自此,几乎克服了疫情给我的,对未来的全部焦虑。我不再期望自己做个社会眼中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的成功者。一切事物,只有让我自己真正感到有意义,才是有意义的。

人生苦短,几十年过去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我不想把时间再浪费在赚钱买房和获得他人的赞许与羡慕上了。虽然完全放弃社会的外部评价需要勇气,但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彻底做到这一点,完全依照本心生活。

最后,一句塞涅卡的话,送给大家。

关注肉体以及与肉体相关的事物,却不过分焦虑;留意另一些为生活提供方便的事物,但不对其中任何东西过分着迷;利用命运的礼物,而不做它的奴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