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舅7:15岁成婚后,先读小学四年级,再去八义集读五年级

草根闲聊生活 2024-10-19 02:44:05

1.姥爷对大舅期望很大

1921年,姥爷、姥娘和二姥爷、二姥娘分家单过后,团结一心,男主外,女主内,勤勤恳恳,又有六户村外曾祖父的支援、帮助,经年累月的付出慢慢有了回报,家庭生活平稳,不断添丁进口。

大舅前面有大姨、二姨,后有三姨、二舅、我母亲、三舅、五姨,作为家中男丁老大,他深得姥爷的喜爱。

兄妹八人从小就被教育“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每人都要参加繁重的家务和田间劳动,只有大舅是例外,姥爷特批他可以吃干饭(一大锅稀饭,他可以捞稠的),也注重培养这个长子读书识字,希望能光耀门庭。

姥爷一生未读过书,只会划自己的名字,半辈子深受不识字的苦。

在家里种田和加工粉条,都缺少壮劳动力的情况下,姥爷、姥娘还是坚持让大舅读书,缘起一个3亩地的田产纠纷,当年姥爷因为不识字,签地契时遭到恶人欺骗,诉讼时又词不达意,请人代写的诉状帮了倒忙,结果官司打输了,姥爷痛定思痛,决意要培养一个能识文断字的孩子来,免得再次受辱受骗。

二姥爷仗着读过几年书,在乡公所出来进去,以保长的身份,摇头晃脑,平日里对姥爷、老娘的冷嘲热讽,也激起了她们内心的不平,决心吃再多的苦,也要培养出一个学生来。

1936年秋,姥爷征求邻居久典太姥爷的同意,把9岁的大舅送去私塾和他的子侄一起读书,先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每次只教四句,念熟了再教下四句,一天只教十二句,反复背诵,直到熟读成诵为止。念完三字经,再换百家姓、论语......

前后八年间,四易馆地,五换老师,大舅读过大学、中庸、孟子、诗经、书经等,在家中兄妹八人中,他吃得最好、干得最少、家里两盏煤油灯,其中有他一盏。

大舅晚间看书写字,不必担心耗费灯油,姥爷是允许的。

二舅三舅他们,天黑了,就得钻进被窝睡觉。

大舅自知肩头承担的责任,虽资质不高,但读书很用功,努力练习写字。

2.大舅的婚姻

农村孩子结婚早,大舅又是长子,十来岁时,姥爷姥娘就积极帮他筹备订婚,十里八乡的寻摸人家了。

1943年春,不满15岁(说是16岁)的大舅经人介绍,与隔壁村大他2岁的耿玉珍(1926年生)结婚,完成了人生第一件大事。

即便在农村,15岁还是不太懂事的年龄,对未来有很多的迷茫;

那时成婚,更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种乡间约定俗成的习俗。

大舅对于三媒六证的整个流程,是懵懂的,完全处于被支配的角色。

大姨说大舅年轻时,性子犟,不爱说话,也不会哄老婆;

大妗子也是老实憨厚、不问不说的性格,两人在一起没有太多的交流,和大多数乡村两口子差不多,限于礼教,过着“相敬如宾”的日子。

从大舅婚后三四年,才有了莲姐,也可以侧面证明,他和大妗子的感情一般。

大舅还是觉得读书好,书中的“颜如玉”可能没了,但“黄金屋”还可能存在吧。

3.结婚后读四年级

隔年春天(1944年),16岁的大舅离开私塾,前往东边1公里六户村的初级小学读四年级下学期,校长就是他的远房舅表哥陈宗献。

当时大舅的国语、常识勉强跟得上,算数就不行了,十个阿拉伯数字都认不全,加减乘除都不会,表哥陈宗献直摇头。

大舅是个一个性格内向、心里有数、执拗认真的人,从头开始,认真向同学学习,看人家怎么演算,反复求教,慢慢看出了门道,由简入繁,学期末终于跟上了班级学习节奏了,暑假和大家一起毕业了。

1944年秋,大舅转学入八义集模范小学读小学五年级。

姥娘有个表弟,在八义集街南头卖豆腐,此人正是我的大姑姥(大姑奶的老公),也正是大姑姥,当时把我的母亲,介绍给了我的父亲。

姥娘托她的表弟,照顾我去八集街读书的大舅。

4.八义集模范小学

八义集为县属行政区之大镇,陇海铁路在此设站,西有徐州市,东有连云港,因交通方便,镇内商业鼎盛。集市设立甚早,为曹氏家族创立,也称曹八集,尤以每月一、六、三、八逢集,而方圆五十里内之货物集散地,盛况可见。

八义集模范小学位于老街南头,西边、南边两面临河,东面靠主街,北面是曹家的祖宅;该曹氏私立小学原名“镇北小学”,她的设立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1789年(乾隆54年),八义集人曹殿楹中乡魁武举,担起治家重任,聚亲邻子弟于古寺,因材施教,文武尚兼,尤重读书,曹家子弟皆礼貌谦恭。

曹举人轻财好义,颇有豪侠之气,凡大小公事无不慷慨为之,事必躬先,且临事心细,后兴办集市、家业渐盛,更开河筑堤,修二丈余高土圩,乡人多不解。

后咸丰初年,丰北决口,平原水深数尺,土匪猖獗,数万乡民始为他保全本镇之先见之举而感恩不已。

曹殿楹的孙子曹辰,字镇北,少负英奇,读书颖悟,文有奇气,书法亦工,且英气俊朗,仪表堂堂。自幼受“八义”熏陶,颇有祖父遗风。

曹辰娶妻张氏,乃铜山小塔山书香门第,出嫁时,除丰厚嫁妆外,还有550亩良田作嫁。

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形影不离。张氏端庄淑慎,上敬公婆,下和姑妯,知情达理,邻里称颂,但待人宽厚温良的曹张氏婚后无子,颇为遗憾。

咸丰初年(1851年)闰八月,故黄河、淮河一场大水将徐州地区变为水乡泽国,咸丰帝钦命大运河漕运吴棠组织徐州各县民工丰北堵口,修复黄河堤坝,曹辰受命负责柴粮后勤供应。

   曹辰办事认真,积极采办材料,尽心竭力,冒风雪,顶严寒,日夜操劳中旧疾复发至弥留之际。曹张氏割股疗亲,也无济于事,眼见着夫君撒手人寰,曹张氏痛不欲生,外示从容,内坚志节,不久,在家人防守疏漏下服鸩而亡,与夫君结伴黄泉。

   漕运吴棠深为曹辰以身殉职而内疚,并为张氏忠贞不渝的真情所感,为张氏树碑立传,立牌坊之事经官府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恩准,同治六年,曹辰之妻张氏牌坊终告建成,至今立于老街之北,供后人景仰。

当年曹氏族人将张氏安葬后,又将陪嫁的550亩田地施舍于就近的积善寺庙,然而该寺耿姓和尚不守寺规,花天酒地,无恶不作。

曹氏族人商计后,又将施舍的土地全部收回,于1924年秋,办了一所曹氏小学,依曹辰字又称“镇北小学”。

校址距寺庙不足200米,学生达70余人,设两个班级。校长曹树眉是曹辰的近房,他倡导洋学,开设国语、算术,对学生不收学杂费,学校利用地租供学生簿本、校服,期末对学习成绩优秀者,颁发圆形铜牌胸章。

1934年,曹家集主献出新房子扩大办学规模,即八义集模范小学,那是邳西南地区创办最早的学校之一,为当地培养了许多人才,以学识闻名乡里的朱品三就曾启蒙于该校。

5.大舅和曹家两兄弟

大舅小学五年级就读时,校长是曹斗照先生,也是集主曹荫三的长子。

曹家是老街的望族,发迹于乾隆54年获中武举的曹殿楹(最早的八义集集主),其后人曹湘芷、曹玉辉等人承继祖训、萧规曹随,家业愈盛,曾拥有八义集四分之一的土地房产,另有单家集整个集市的产权,在徐州东关外还有几十顷土地,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

曹荫三毕业于山东政法大学堂,历任福建督军公署等要职,因丁忧辞归,经营家业,生五男三女,曰斗照、庚照、月照、芳照、景照、华照、福照、贤照。

大舅和曹华照、曹贤照两兄弟是同学,原先一起读书时,关系就不错,虽然只同学了一年。

曹家虽然是老街的大地主,但曹家子弟从不恃财仗势而高傲,反而非常平易近人,对亲邻佃仆皆按辈分或年庚叙称,日常生活与佣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权享受,也没有其他富家子弟鄙视他人、骄横跋扈的恶习。

大舅和几个路远的同学,就借住在曹家大院的外院,每周六回家、星期天下午再携带煎饼、小米返校。

大舅在八义集模范小学读书期间,承蒙曹家几兄弟的关照,没想到几年后一起到了台湾。

在海峡对岸,他乡遇故知,大舅还帮了两兄弟,三人结下了更深的友谊。

当年一起在大陆读书,后来在台湾相遇,不能不说,人生何处不相逢?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小人物的际遇和悲剧,也是大环境的裹挟。

正如大舅有时的感叹,“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