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还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这场激烈的辩论引发了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界的巨大关注。 2000亿是一笔不可小觑的金额,两位科学巨擘的针锋相对,实则是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路径的深刻思考与抉择。 巨型粒子对撞机被誉为“宇宙粒子”探测器,如果能够建成,将进一步帮助认识量子粒子的规律以及粒子物理科学,因此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一定要建!”王贻芳院士的坚定如同战鼓擂响,振聋发聘。 在他看来,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科技大国,必须敢于在前沿科技领域进行大胆投资,才能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杨振宁的观点也十分明确。我国目前仍然位列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排名仍然比较靠后,在当前条件下,花费这么多金额建造一个耗时耗力耗钱的设备确非当务之急。 就今日之形势来看,杨振宁院士的说法也得以证实,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就最为主要的资金问题,依美国的经验来看,他们最初预算为44亿美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不断攀升,最终达到了110亿美元。 这一资金失控问题给美国科研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直接导致了项目的烂尾。 中国的对撞机建造,也绝对不可能万无一失地停留在2000亿这个数字区间,这更像个无底洞,其面临的种种风险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更何况国内的设备制造水平还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标准,必须向国外引进设施和专业人员。 即使有所突破,掌握核心技术,拿奖的也都是外国人,这就是杨振宁口中的“为他人做嫁衣”。 其次,高能物理学处在一个多年来都停滞不前的窘境,许多理论问题尚未得到完整和普适的解答。相对的,其对实验条件的技术要求极高,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挑战。 当今希望能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分高能物理学家的猜想。 大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杨老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用超大型对撞机来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是一座难以横跨的大山。 因此比起把目光聚集在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上,还是着眼于当前中国还未能解决的一些燃眉之急,比如脱贫攻坚和诸如医疗住居的民生问题。 最后也就是杨老强调的,将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要知道,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人才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 而当前中国在人才市场上,整体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状态,特别是在高技术、高性能人才领域,人才短缺的现象尤为突出。 这或许与我们长久以来的历史渊源有关。相比中国传统的理论为主的教育模式,西方更注重兴趣培养和经验实操,他们的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物理,家长们也对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极为重视。 而我国则是在初中时候才学习物理化学,对于在更早的时间便表现出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显然有些不合时宜,再加上枯燥的公式叠加,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杨振宁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判断不无道理,现在看来国家投入更多精力和金钱在这方面,不仅提升我国人才建设水平,也极大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回到2016年那个春天,杨振宁掷地有声的回应,给在场所有同样反对派的人打了一针定心剂。双方继续表态,最终采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 “5票赞成,6票反对。”主持人宣布结果的声音回荡在整个会议室里,让所有人的心仿佛一瞬间被揪住一般。尽管对结果早有预料,杨振宁也还是松了一口气。 从这场辩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杨振宁先生的深思远虑还是王贻芳院士的坚定信念,都源于他们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深切关怀和高度责任感。 正是有这样一群勇于担当、持续创新的科研工作者,中国科研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朝人民更加向往的美好未来迈进。
王院士的坚持是对的,可惜了,就像美国建那么多研究室,也有不少非美国的研究人员去做研究,甚至获得诺奖,犹撒国真这么好心吗?杨一个犹撒国人,其心可诛,误国误民
当年骂杨振宁的,如今骂起了王贻芳。
科学技术的不懂就不要去干预。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