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这片风云变幻的战场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北上广一线城市国际学校批量倒闭,如深圳厚德书院,曾辉煌一时,却因扩张无度、管理混乱、资金抽离而崩塌,类似情况在北京、成都等地也在上演,问题重重。
01
鸡娃工厂的倒闭潮
近年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国际学校批量倒闭,备受社会关注。深圳厚德书院曾是“民办高中第一”,2016 年创办,凭借双轨制教学模式和高考成绩吸引众多学生。
但因无节制扩张、内部管理混乱及母公司抽走资金等原因倒闭。
厚德书院拖欠租金超 1000 万元,教师工资无法发放,官网无法访问,近 800 名学生和 200 多名老师无处安放,家长面临孩子无学可上且学费打水漂的困境。
北京房山的诺德安达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仁寿校区等知名国际学校也纷纷倒闭。
新学说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10 月,深圳超 10 所国际学校关停,如深圳爱茵德国际学校、深圳唯致国际学校等。
这些学校关停原因多样,主要有生源不足、资金链断裂、非法经营、政策规范及外教流失等问题。
国际学校批量倒闭反映出当前教育市场不稳定,也让家长们重新考量教育投资。
在高昂学费和不确定教育质量面前,越来越多中产家庭对国际学校失去信心,转而寻求更稳定可靠的教育选择。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教育机构需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确保教育质量和稳定性,以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02
鸡娃成本的高昂
鸡娃成本高昂,在中产家庭的鸡娃之路上,金钱投入如无底洞。《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显示,中国养小孩 0 - 17 岁成本为全球第二高,平均花费 53 万元,上海养育成本更是高达 107 万元。
上海民办小学学费加上小学六年学科补习班花费不菲,培养爬藤娃更是耗费千万。美国 Town&Country 杂志统计,培养出哈佛、耶鲁毕业生需 170 万美元。
小红书上家长细算培养爬藤娃花销,小学、初中、高中加上美本四年,约 700 万人民币。
然而,过度鸡娃对亲子关系带来沉重代价。父母一味安排学习任务和兴趣班,孩子会压抑疲惫而远离父母。
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过高,常拿孩子比较,争分夺秒学习,有的还过度关注,翻看孩子物品,让孩子没空间感和安全感。
比如一位高二学生,班级排名前十左右,母亲不停安排补习课,还拿她和姐姐比较,加上在学校被孤立,逐渐厌学。
母亲责备而不关注内心世界,直到孩子想跳楼、割手腕,家长才意识到教育方式不当。
这样的案例不少见,过度鸡娃让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与父母距离越来越远。我们应反思鸡娃现象,寻找更合适的教育方式。
03
鸡娃回报的不确定性
鸡娃回报存不确定性。出国留学回来后就业遇冷常见,如单位保安的学霸孩子定居国外,保安晚年却似孤寡老人;教师女儿留学花费几百万,回国后月薪勉强过万。
留学生就业前景不明朗,艺术专业的 Cathy 对未来求职担忧;Lee 因实习空白和 GPA 不突出找工作被刷;Keith 留学压力大还错过招聘季;Tim 选商科却因疫情实习取消面临找工作困境。可见鸡娃教育投入大却未必有理想回报。
博士虎爸“走火入魔”鸡娃,打骂孩子致其心灵受伤。江苏一母亲暴力逼女儿学习,孩子被烫伤。在“鸡娃”式教育下,孩子易出现“空心病”,如章寒虽有国际化教育经历,父母投资 200 万却患抑郁症。
很多被鸡的娃有逆反心理,焦虑和抑郁伴随长大易致心理疾病。家长将教育焦虑转嫁孩子,使其失去健康,即便考上重点大学也难有美好未来。
04
中产家庭的觉醒
近年来,中产家庭逐渐觉醒,意识到砸钱教育并非稳赚不赔。面对国际学校倒闭潮和鸡娃回报不确定性,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投入。
一方面,中产家庭认识到教育应量力而行。普通家庭需先完成原始积累,在“躺平”收入能保证正常生活前,不可盲目在子女教育上投入过多财力。
许多中产家庭经历鸡娃疲惫和经济压力后,反思教育方式。他们不再一味追求高成本国际教育,而是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孩子情况,选择合适教育路径。
比如,有家长看到留学生回国月薪水平后,放弃花几百万让孩子出国读水硕;医院副院长家庭也打消送女儿出国读硕士的念头,改为每月给娃 5000 元。这些表明中产家庭更理性看待教育投入,不再盲目跟风。
另一方面,中产家庭明白教育选择应因人而异。每个孩子都有特点和兴趣爱好,不能一概而论选择国际学校或砸钱鸡娃。
有的孩子适合体制内教育,通过高考进国内大学;有的则更适合国际教育,培养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像一位金融妈妈,面对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教育规划。女儿公立学校高三转轨出国,儿子在体制外历经波折也找到适合方向。
总之,中产家庭从给娃断供开始觉醒,认识到教育不是单纯砸钱能解决,需量力而行、因人而异,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