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皮定均回乡探望,返程途中遭遇山洪,被困在山里动不了身,乡亲们得知后却

同巍聊历史 2024-08-04 17:22:37

1953年,皮定均回乡探望,返程途中遭遇山洪,被困在山里动不了身,乡亲们得知后却说:“这样无情无义的人,老天都惩罚他!”   自从他离开老家,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已经过去24年之久。前线战事紧张,这么些年他竟未曾回乡一次。如今他荣归故里,已经成为军区副总司令员。   这年,皮定均安排好手头工作,专门抽出时间,带着妻子张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   村里出了这样一位大英雄,乡亲们该感到骄傲才是,为何见他出事都不出手相助呢?   原来从1929年,年仅15岁的皮定均加入工农红军。   初生牛犊不怕虎,年纪轻轻的他就展现出非凡的作战天赋,在革命的硝烟里积累经验,迅速成长起来。   此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上阵杀敌无数,精通战法,可以说是智勇双全。   其实,在一次作战时,皮定均本有机会回到家乡。   那就是创造奇迹的“中原突围”,皮定均率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简称皮旅),以仅5000余人的兵力,牵制了多于己方数十倍的国民党大军。   1946年6月初,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将我军中原军区的6万人围困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狭小区域内,企图将中原革命武装一举消灭。   在生死攸关之际,党中央决定,由皮旅掩护中原军区向西突围,想尽一切办法拖住敌人,使敌人在3天内不能准确判断军区主力的突围方向。   皮定均临危受命,召开旅党委会进行部署,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想出了疑兵之计。   “我们向东突围!不过这只能短暂隐瞒,一旦敌人发现主力向西行进,他们的大部队肯定会向西,而此时,东边这个敌人守备最坚固的地方,就变成最薄弱的地方。   敌人发现后,一定会将炮火对准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拼死抵抗,尽可能拖延时间,掩护军区主力!”   随后,皮定均率部队继续向东突围,和国民党22万大军周旋了24天,行程突破1000公里,大小战斗23次。   这次战役,创造了中原突围成功的奇迹,“皮旅”的威名响彻全国,就连周总理也赞不绝口。   期间,部队曾路过皮定均的家乡,那时他已经离开16年了,心里多想回去看看,报个平安。但是战场形势严峻,他不能以一己私心抛下部队。   后来,他无奈地跟战友调侃: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前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如今我老皮亲身经历了一回,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感受啊!”   1953年,皮定均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面对久违的安定局面,他终于可以返乡了。   回来的那天,乡亲们在村口站成两排,夹道欢迎这位打了无数胜仗凯旋的英雄,每个人的脸上喜气洋洋,看得皮定均十分窝心。   皮定均带乡亲们回家休息,来的人多到把院子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和他说说话,讲讲外面的奇闻逸事。   第二天,天还蒙蒙亮,皮定均就把妻子叫醒,执意要走,张锋对此很不理解。   “就算要走,也得和乡亲们打声招呼才行,他们这么欢迎你回来,就这么一声不响地走了,该多寒心啊!”   皮定均脸色阴沉沉的,闭口不言。   村民们第二天又去拜访,却找不到人,行李也都不见了。半晌,他们才反应过来,皮定均已经偷偷离开了,村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孰料,皮定均的车行至半路时,突然下起大雨,山上暴发山洪,几人被困在山里。前进不得,后退不能。   乡亲们听说,纷纷埋怨:“这孩子真是忘恩负义,看到村里落后,就嫌弃我们。老天都看不过去,降下大雨来惩罚他们!”   许多年后,张锋终于道出这件事的真相。   “离开后我满腹牢骚,追问他到底什么原因,可是他也不说,之后便再也没回去。他知道家乡人一直对他心存埋怨,只是过了很多年,他才对我吐露心声。   他说,从前乡里跟他一同参军的有14人,可是除了他以外,都没能活着回来。”   乡亲们围在皮定均身边,问他自己的亲人怎么还没回来,询问自己亲人的下落,他看着乡亲期盼的双眼,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据金寨县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全县曾有10万青年参加红军,幸存者仅数千。   原来,他的沉默、他的离开,并不是无情无义,而是承载了太多悲伤与责任,皮将军把对战友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深埋在心底,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承受着。    #历史轶闻分享#

0 阅读:16
同巍聊历史

同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