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朱元璋大规模地封赏功臣,群臣皆欢欣鼓舞,唯独朱升心怀忐忑。朱元璋询问朱升:“爱卿想要何种封赏?”朱升闻言,立刻跪地回答:“臣只愿归隐田园,安享晚年。”朱元璋接着问:“那么,爱卿是否有子嗣?”朱升听后,不禁泪流满面。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国网资讯2023-10-15 关于“他是大明真正的智囊,朱元璋三顾茅庐才得以请他出山,他对朱元璋说了九个字,便让其坐稳了江山”的报道) 烽火连天的徽州城下,战火纷飞,浓烟滚滚,朱元璋的大军将城池团团围住,城内外都笼罩着一片肃杀之气,这场持续数月的围城战,让城内百姓疲惫不堪,面黄肌瘦。 朱升站在城头,目光忧虑地扫过城内外的惨状,他看到街道上饥肠辘辘的妇孺,听到哭泣声此起彼伏。 战争的阴霾笼罩着这座古城,曾经繁华的集市如今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间散落着未及掩埋的尸骨,这般惨状令朱升心如刀割。 他深知,若战事再持续下去,更多无辜的生命将逝去,更多的家庭将支离破碎,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朱升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心要为这场战争画上句号。 朱升开始秘密联络城中的官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描绘了战争持续的可怕后果,又展望了投降后和平安宁的生活,他的言辞恳切,充满智慧,渐渐打动了许多将士的心。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朱升带领一群认同他观点的官兵,悄悄打开了城门,朱元璋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入,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了整座城池。 朱元璋对这场不战而胜的胜利感到惊讶和欣喜,他亲自会见了朱升,被这位儒雅沉稳的文士所折服,朱升的智慧和胆识,让朱元璋看到了他作为谋士的巨大潜力。 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曾沦为乞丐,这段经历让他性格中既有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又有对权力的渴望和多疑。 朱升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总是将民生疾苦放在首位,同时也注意平衡各方势力,避免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在朱升的辅佐下,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 他们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当朱元璋登基称帝时,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多年的艰辛终于换来了这一刻的辉煌。 可就在这个权力巅峰时刻,朱升却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这个决定源于他对朱元璋性格的深刻了解。 他预见到,一旦大业告成,朱元璋很可能会对功臣展开清洗,朱升选择及时抽身,既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给家人留下一线生机。 朱元璋对朱升的请求感到意外和不舍,他原本打算重用朱升,让他在新朝中担任要职,但朱升的坚持让朱元璋意识到,这位老臣或许已经看穿了他的心思。 于是,朱元璋将目光转向了朱升的儿子,希望能够留住朱升这一脉的才能,可当他提出让朱升的儿子入朝为官时,朱升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他深知朝堂上的险恶,不愿让自己的儿子陷入其中,最终,朱升以老泪纵横的姿态,请求朱元璋赐予一块免死金牌,以保全儿子的性命。 这一幕不仅体现了朱升的智慧,也暴露了朱元璋统治下的朝堂已经暗流涌动,回首往事,朱升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提供了战略性的建议,还多次献计破敌。 在攻打婺州时,朱升建议朱元璋亲临前线、宽严并济,最终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当朱元璋最终统一天下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有对权力的陶醉,有对功臣的警惕,也有对未来的迷茫,而朱升的退隐,则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这个新兴王朝内部潜藏的矛盾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