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地下党鲁自诚被执行死刑,在押赴刑场的途中,四周突然枪声大作,行刑队见势不妙,丢下犯人四处逃散,鲁自诚趁乱脱险。 (信息来源:新湖南2018.1.26沈安娜革命的引路人——鲁自诚) 鲁自诚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的革命信念是在艰苦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1893年,鲁自诚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贫苦家庭,13岁那年,他的人生遭遇了巨大的变故——父亲因参加白莲教被清政府杀害,母亲随后抑郁而终,哥哥姐姐也相继离世,年幼的鲁自诚顿时成为了孤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然而,这些艰难的经历并没有击垮鲁自诚,反而激发了他对救国救民的热忱,他先是进工厂当学徒,后加入新军,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为了改变命运,鲁自诚辗转求学,最终在1919年远赴英国,进入剑桥大学工读。 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经历,让鲁自诚开阔了视野,对中国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正是这样的认知,让他在归国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鲁自诚的革命生涯充满了坎坷和考验。他先后经历了两次入党和三次被捕的经历。 第一次入党是在1924年,但后来因为组织关系问题,不得不于1931年在北平市委的审查下重新入党,这种经历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鲁自诚始终没有动摇对党的忠诚。 他在1924年、1932年和1934年三次被捕,每一次都面临着生死考验,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没有暴露任何组织机密。 1925年12月,鲁自诚的生命再次经历了惊险的一刻,当时,他被押往刑场准备执行死刑,然而,命运似乎眷顾着这位坚强的革命者。 就在押送途中,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三军突然攻入天津,四周枪声大作,行刑队见势不妙,丢下犯人四处逃散。 鲁自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混乱中成功脱险,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仿佛是对鲁自诚革命意志的又一次考验。 从死亡线上逃脱后,鲁自诚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投身于更加艰巨的革命任务中,他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以中国工矿银行常务董事的身份在重庆潜伏,为党搜集情报。 这个身份让他能够自由出入上流社会,接触到大量敏感信息,同时也为他的地下工作提供了完美的掩护。 1942年,鲁自诚将自己的住所设在重庆市中心的忠烈祠3号,这个地理位置优越的住所很快成为了一个秘密的政治与社交中心。 表面上,这里住着的是一位享受着富足生活的大资本家,但实际上,这里是一个汇聚了众多智慧与勇气的革命基地,鲁自诚经常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宴席,邀请各界人士参加。 这些看似普通的社交活动,实际上是他精心策划的政治活动,通过这些宴会,鲁自诚巧妙地加深了与各界人士的联系,为党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 然而,鲁自诚的真实生活与他外表展示的形象大相径庭,尽管他表面上西装笔挺,举止优雅,但在私下里,他过着极其节俭的生活。 他的西服里面总是穿着破旧的衬衣,袜子破了也舍不得扔,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体现了鲁自诚对革命理想的坚守,也让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在上海工作期间,鲁自诚再次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1946年,他担任了中国工矿银行上海分行的驻行常务董事。 上海作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分行经理的职位自然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面对这种复杂局面,鲁自诚巧妙地建议总经理翟温桥亲自兼任经理职位,同时任命梁佐华为第一副经理,实际上由梁佐华负责日常运营。 这一安排看似平衡了各方利益,实际上为中共地下组织继续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 新中国成立后,鲁自诚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先后在西南地区和北京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工作涉及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 鲁自诚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整个历史进程,亲身参与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他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传奇,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