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举行授衔仪式,消息传到功德林,一人愤愤不平道:“当年要不是出了意外,现在我少说也是个大将!” 众人听了哄堂大笑:“韩大哥,您可别牛皮吹上了天,谁不知道您的身份啊,您还能当开国大将?” 这人先是不作声,摸了摸下巴的胡茬,然后缓缓开口道: “你们可知道,秋收起义的副总指挥是谁?” 功德林原是一座寺庙,位于北京德胜门外,清朝时改成了粥厂,免费向百姓发放粥食,后才改为战犯管理所。 里面关押的大多是国民党军高级战犯,比如大名鼎鼎的王耀武、杜聿明、黄维等,都曾在此接受改造。 这么看来,前文中发言的人也是个国民党将领。只是,他所说的意外到底是什么,为何声称自己能做大将? 这人名叫韩浚,被我军俘获时,担任73军中将军长。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加入国民党之前,曾是一名共产党员。 1924年,韩浚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在那里结识了同班同学陈赓,并在他的介绍下秘密入党。 毕业后,他多次参与革命活动,先是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之后又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又在上海、南京等地从事革命工作。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辗转各地,上级曾问他是否需要稍作休整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知道革命现在还处于艰难的时期,战友都坚守在阵地上,我绝不能退缩。” 那时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6年10月起,韩浚被调到张发奎部下。 在秋收起义前一个多月,韩浚调任警卫团参谋长,此时的警卫团团长是卢德铭,两人关系莫逆。 没过多久,汪精卫叛变革命。一时间,武汉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整座城市被淹没在鲜血中,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破裂。 1927年8月2日深夜,韩浚正在值班,突然收到两封电报,看到电报内容,他立马叫卢德铭一起来商议。 一封是周逸群发来的,称:“我们起义了,已经脱离张发奎!” 另一封是张发奎发来的,命令他们速到九江待命,镇压南昌起义。 原来,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唤醒广大人民群众,周恩来等人已经到南昌组织起义,全国各地的共产党部队前往南昌会师。 面临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他们二人陷入了思索,借着昏暗的灯光,把电报内容翻来覆去地看。 “德铭,你觉得应该走哪条路?我先说我的看法,现在拉拢张发奎是不可能了,我决定跟随党,去南昌参加起义。” 卢德铭和韩浚的想法不谋而合:“没错,我也是这么决定的,事不宜迟,我们尽早出发和组织会合。” 可是当他们率部出发后,前去打探消息的战友回来却禀告,起义军已经离开南昌。 与此同时,张发奎得知韩、卢带领警卫团脱离掌控,他顿时火冒三丈,下令追击他们的部队。 二人一边紧急撤离,一边和党中央取得联系,终于在武汉见到了党的湖北省委负责人向警予。 她向他们转达了上级讨论的决定,即任命卢德铭为秋收起义总指挥,韩浚担任副总指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返回途中部队与崇阳县的警卫队发生冲突。卢德铭突出重围,回到了部队,而韩浚虽然保住了性命,可是不幸被捕入狱。 韩浚在狱中足足待了两个多月时间,等他四处托关系被保释出来时,外面已经换了一番天地,秋收起义早已结束,自己也彻底和党组织断了联系。 几年间,韩浚孤身一人,革命事业一事无成,生活也越发穷困潦倒。 1931年,蒋介石开始笼络黄埔旧部,他听闻韩浚走投无路,便派人向他传话。 “黄埔的学生就像亲兄弟,亲兄弟闹矛盾很正常。过去因为意见不合分开了,但是只要回来,我们就还是一家人,希望大家能团结起来。” 韩浚离开党组织多年,没有任何人与他联络,已经心灰意冷。他听完蒋介石的话深受感动,选择加入了国民党阵营。 由于作战经验丰富,又在抗战中屡立战功,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后来一路高升,逐渐成为国民党军73军军长。 却不料在莱芜战役中被我军俘虏,如今被关押在功德林。 在这里,当韩浚忆起往事,心中感慨万千。 即使他曾有机会成为一名开国将军,但是选择不同,道路不同,即使后悔也不能改变任何,这是他必须面对的历史和命运。 #历史轶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