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金箍棒为何重一万三千五百斤,金池长老为什么痴长二百七十岁? 孙悟空与金池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08-01 10:16:12

孙悟空的金箍棒为何重一万三千五百斤,金池长老为什么痴长二百七十岁? 孙悟空与金池长老虽然都是《西游记》中的人物,但金箍棒的重量与金池长老的岁数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为什么要扯到一起讲呢?这是因为,一万三千五百、二百七十这两个数字是相关联的,都是隐写的崇祯十年的历史。 要说这两个数字,先得讲讲如意金箍棒的“如意”。如意,是借武则天的年号隐藏“曌”。曌,“明空”,大明驾鹤“西游”,最终到达天宫灵霄殿。 孙悟空龙宫借宝,东海龙王先拿出一把大捍刀,猴头说他不会使刀。龙王就命鲌太尉、鳝力士抬出一捍九股叉,孙悟空嫌轻,龙王说,上仙看明白了,“这叉,有三千六百斤重哩”。孙猴还是说不趁手。 龙王再命鯾提督、鲤总兵抬出一柄画杆方天戟。“那戟有七千二百斤重。”孙悟空拿在手中,丢了几个解数,还是轻了。 龙王无奈,只得依从龙婆,把一块定海神珍铁赠送给猴王做兵器,这块神珍铁就是金箍棒。孙悟空看那棒时,紧挨金箍处有一行字:“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 几百年以来,无人知晓如意金箍棒为何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这里,我就来揭开这道“西游死结”。 龙王总共拿出了四件兵器,却只有三件有份量,也就有三个“诗禅”之数。 什么是“诗禅之数”呢?诗禅,即瘦词隐语,以训诂、灯谜等手法隐写不能明写的真相,暗语不能直白。如此,数字也不能直接写,也不能直解,而是如《石头记》巧姐的《留余庆》曲中唱的那样:“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四大名著中所有的数,都要以四则混合运算去解读。 因而,九股叉重三千六百斤、方天戟重七千二百斤,是一万零八百斤,合十万八千里筋斗云之数,也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 四大名著最先以天罡地煞入书的是《水浒传》,其数出自以玄武转世自称的永乐皇帝之wu当玄武道场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西游记》中因而以均州(《水浒传》中是军州)、佑圣真君、荡魔天师暗写了这段历史。 四大名著同一个主题:封建必亡,写的是大明太祖封藩引发了藩镇之乱,明亡,实亡于太祖。《西游记》必定是写于大明灭亡之后,金箍棒的重量就暗藏了崇祯十年的历史。 乘除加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要减去九股叉、方天戟的重量一万零八百斤,其数为二千七百,以诗禅数折算,就是二百七十。 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中,观音院院主金池长老说自己的年龄:“痴长二百七十岁了。”一个凡人能活二百七十岁,已经快成仙了,孙悟空却不屑:“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 金池长老的二百七十岁,就是龙宫兵器数之二百七十,隐写的是大明崇祯十年。 洪武元年是公元1368年,加上270,就是1638年,即崇祯十年。这一年,福临出生,六年之后,福临取代了大明。 《西游记》中,猪刚鬣被打入凡尘,落户之地是福陵山,谐音“福临”。唐僧西天取经,到达的是天竺国,天竺即天朱,寓意大明驾鹤西游,已到了天国。天竺及西域诸国,古代又称拂懔(拂菻),《大唐西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拂懔,谐音“福临”,寓意大明将终结于福临。#西游记#

0 阅读:130
绿野萍踪文化行

绿野萍踪文化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