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第20训练基地代司令李福泽少将去食堂吃饭,排队打饭。突然,队伍前面的1位小战士哭了起来,讲:“你们炊事班欺负人,勺子抖了又抖。”李代司令叫来司务长,狠狠批评:“对战士不要抖勺。”
西北荒漠,一片苍茫。 在这人烟稀少之地,坐落着一个特殊的训练基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有幸被分配到这里工作,成为第20训练基地的一员。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官兵们的感情却十分融洽。 记忆中,每逢花生米上供的日子,食堂里总是一片欢腾。花生米虽是平凡的食材,但在当时却是最受欢迎的美味。 炊事班的同志们会提前将花生煮好,等着分发到每一位官兵的餐盘中。 花生的香味飘散在食堂里,勾起了所有人的食欲。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花生米的数量十分有限。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吃上一些,炊事班不得不严格控制分量。 战士们排着长队,眼巴巴地看着勺子在饭盆里舀起花生米,却只能落寥寥几粒到自己的盘中。 大家都心怀感激,但难免有些失落。 就在这时,队伍前面响起了一阵啜泣声。一位身材瘦小的战士泪流满面,哽咽道:"你们这是欺负人,勺子抖了又抖,存心不让我们吃饱。" 他泪眼婆娑的模样,让人心生不忍。 排在后面的李福泽少将见状,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作为代司令,他深知官兵们的不易。这些可爱的战士们,常年驻守在大漠戈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着青春和汗水。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本应得到更多的关爱。 李代司令当即招来司务长,语重心长地说:"咱们是一家人,都不容易。但再困难,也不能委屈了战士们。你去跟炊事班讲,以后对战士们可不能再抖勺了。" 司务长连连点头,表示一定照办。 李代司令又安抚了那位伤心的小战士,鼓励他要多吃点,好好培养身体。那名战士破涕为笑,连声道谢。 在第20训练基地,像李福泽少将这样关心爱护士兵的将领还有很多。自从李副司令担任这个职务以来,他就始终把"爱兵如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记得有一次,李副司令乘车外出视察归来,在路上遇到一位背着沉重物资的战士。尽管当时还有紧急公务在身,但李副司令二话没说,就吩咐司机停车。他亲自下车,帮助战士卸下了肩上的重担,并把东西妥帖地安置在吉普车上。 随后,他又殷勤地邀请战士上车,让他搭便车回基地。 类似的事情在李副司令身上还有很多。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部队建设上,把所有的关怀都给了战士们。 在他的影响下,第20训练基地上下形成了一种爱兵爱民的优良风气。 后来,基地里出现了食堂费用紧张的问题。李副司令了解情况后,当即做出决定:在伙食保障方面,要优先考虑科研人员和战士,而干部们可以将就一些。他说:"搞科研的同志们整天伏案工作,消耗大,必须保证营养;年轻战士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更需要补充营养。我们当领导的就应该带头节约,把更多的资源让给他们。" 从此以后,基地食堂实行"区别对待"。科研人员和战士吃得好一些,领导干部们则主动降低标准,吃得相对简朴。就这样,在紧张的物资条件下,基地里没有出现过一例营养不良。 这就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曾讲过"一个不爱兵的将军,是打不了胜仗的"。李副司令正是这句话的忠实践行者。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爱兵如子"的精神一直在我军中代代相传。 在那些戎马倥偬的岁月里,无数将领都在给部下做着表率:自己吃干粮,把罐头留给战士;自己盖单衣,把棉衣送给战士。用《沁园春·雪》中的名句来说,将士们是真正做到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如今,和平建设的年代,我军将领们始终没有忘记"爱兵"二字。他们时刻把官兵冷暖放在心头,想方设法为大家排忧解难。这种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激励着广大官兵在强军兴军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物质生活在变好,但"爱兵"的念头丝毫没有改变。这或许就是人民军队的底色,是军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李福泽少将那样,我们每一位将官都应该做"爱兵如子"的践行者、捍卫者,让这种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直以内大学食堂才抖勺[哭笑不得]
将军没看到根本,咋已故广州军区老首长规定每天一个完整熟鸡蛋
只要是真正战场上下来的将军都是爱兵如子的。他明白这样做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