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说,在日本留过学的,大多是被洗脑过的,就看他的意志坚不坚定,不坚定的回国后就算坐在高位,也总是祸害自己祖国和同胞,这样的人留着没用,我们人民群众不欢迎! (信源:对话郑强:高调的校长 低调的代表. 央广网. [2023-08-07]) “最牛校长”、“网红教授”、“愤青”……这些标签,贴在郑强教授身上,似乎都成立,又都不全面。 郑强,一个从福建武夷山那片灵秀山水中走出来的学者,他的学术之路可谓一步一个脚印。 从浙江大学的化学系本科,到博士帽加冕,再到东渡扶桑,在京都大学继续深造。每一步,他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头顶“学术大牛”光环的学者,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他没有将自己局限在象牙塔内,而是用最贴近大众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传播出去。他的演讲激情四溢,直击人心,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每一个听众为之动容。 这一切的转变,或许都要从他那段在日本的经历说起。 当年,郑强作为公派留学生踏上日本的土地,成为了那批优秀学子中的一员。日本的求学环境,用“优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设备,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 就在郑强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却像一根刺,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里。 那天,他的日本导师突然对他说:“中国人对日本不满,有朝一日中国要清算日本的时候,你要站出来为我们说话。”这句话让郑强瞬间清醒。 他明白,这看似友好的“橄榄枝”,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文化渗透的险恶用心。而在与日本学生的日常交流中,郑强也感受到了那种潜藏的暗流。 每当话题触及到日本侵华的历史,那些日本学生总是选择回避,甚至有人试图为那场战争涂抹上“美化”的色彩。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郑强的内心愈发坚定:科学或许可以跨越国界,但科学家,却不能没有自己的根,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 学成归国后,郑强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将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融入到他的每一次演讲中。他的声音,如同巨石投入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有人批评他“愤青”,认为他过于偏激;但也有人为他鼓掌,称赞他敢于直言,道出了大家心底的声音。 同时,我们不能不提到另一位同样在日本留过学的作家蒋方舟。她出版的自传小说《东京一年》,记录了自己在日本的生活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喜爱。 她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是东京一年拯救了我。” 同样是留学日本,郑强和蒋方舟的选择和表达,却大相径庭。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价值观的差异,更是在这个时代洪流中,每个人对于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不同体现。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团结和力量,也暴露了西方国家在应对危机时的混乱和自私。 还记得疫情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吗?他们冷嘲热讽,甚至污蔑病毒来自中国实验室。当疫情席卷全球,他们却慌了阵脚,医疗系统崩溃,社会陷入混乱。 更讽刺的是,那些曾经选择加入外国国籍,口口声声“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人,却在疫情期间,涌向中国大使馆,哭喊着要“回家”。 这一幕,让无数国人愤怒,也让郑强教授此前提出的爱国言论,在疫情的冲击下,显得格外振聋发聩。 有人说,郑强教授的“愤青”言论,是“民粹主义”的表现,是在煽动民族情绪。但更多人认为,他的言论,是爱国情怀的体现,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实的警醒。 除了爱国情怀,郑强教授在教育领域的观点,也常常引发热议。他曾公开质疑:“为什么研究生要去当空姐?” 郑强教授认为,研究生应该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科研、教育等更需要专业人才的领域,而不是去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当然,也有人反驳说,职业选择是个人自由,空姐也需要高素质人才。这场关于“研究生与空姐”的辩论,其实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和职业价值的思考。 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如何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最牛校长”到“网红教授”,郑强教授始终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的言论,或许尖锐,或许偏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引发了人们对国家、对教育、对人生的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郑强教授这样的“独立思考者”,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声,为我们敲响警钟,也为我们指明方向。
谁管?和谁有关?
蒋算个什么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