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提出行星的新定义】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AU)通过B5号决

丹亦科普合 2024-07-26 21:30:20

【天文学家提出行星的新定义】

2006 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AU)通过 B5 号决议,含以下定义:行星是 a. 绕太阳运行的天体;b. 质量足以让自身重力克服刚体力,使呈流体静力平衡(近乎球形)形状;c. 已清除轨道周围邻近区域。但这定义有问题,因没有量化,且排除系外行星。故现在拟重新定义,天体可绕着一颗或多颗恒星、棕矮星或恒星残骸运行,并设定适用各处行星的质量限制。

团队表示目前定义特别提到绕太阳运行,但已知数千颗系外行星存在,但IAU定义却仅适用太阳系,故提出新定义,适用围绕任何恒星、棕矮星或恒星残骸运行的天体。虽然绕太阳要求太具体,但IAU定义的其他标准却太模糊,如行星已「清理轨道」,但未说明是什么意思。新定义含可量化标准,定义太阳系内外行星。新定义的行星指:a. 绕着一颗或多颗恒星、棕矮星或恒星残骸运行;b. 质量大于1023公斤;c. 质量小于13个木星质量(2.5×1028公斤)。

研究员用数学算法分析太阳系天体特性,看哪些天体会聚集,当成创建一般行星分类法的起点。如天体有足够重力,可透过吸积或剔除附近较小天体清理路径,则天体称为动态主导。太阳系所有行星动态都占主导地位,但其他天体如冥王星等矮行星却不是,所以这属性也含在行星定义内。

动态优势要求有质量下限,但潜在行星可能太大,不符合新定义,如有些气态巨行星太大,以至于发生氘热核融合,成为称为棕矮星的亚恒星,因此不是行星,这极限已确定为大于或等于13个木星质量。

目前球形要求较有问题,遥远行星很少能详细观察到确定它们的形状。研究人员认为尽管行星通常是球形,但形状要求却很难实现,因此对定义目的而言毫无用处。

研究员表示以最容易量测的质量为定义,可消除特定天体是否符合标准的争论,这是目前定义的缺点,但好消息是,太阳系质量大于1021公斤的天体几乎都是球形,故所有满足行星建议的最低质量下限1023公斤天体,预估都呈球形。

论文发表于《The Planetary Science Journal》期刊。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