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什么督战队,长官也得杀。督战队,装备优于前线冲锋的。简单的解释就是监督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防止士兵逃逸,在战场中,往往出现了第一个逃兵,那么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直至全线溃败。 督战队在军事史上的作用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形式和功能随着战争的演变而逐渐改变。从最早的古代战争到现代冲突,督战队的角色经历了从简单监督到更为复杂的战术指导和心理维持的转变。 在古代,督战队的形式初见于历史记载中的几个文明中,包括罗马和中国。在这些早期的例子中,督战队主要负责确保士兵在战场上不退缩,维持阵线的完整性。这些早期的督战队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军官或精英战士组成,他们在战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到了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骑士文化的兴起,督战队的职责有所扩展。他们除了监督士兵,有时还需要监督包括领主和骑士在内的指挥官,确保他们在战斗中能够勇往直前。 进入近现代,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督战队的角色和结构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战争的规模扩大和战术的复杂性增加,单纯的武力监督已不能满足需求。各国军队开始组建由专业军官组成的督战队和督战班,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防止士兵逃跑,更多是确保复杂的战术和战略得到有效执行。 这些督战队通常配备有能够迅速处理战场情报和作出战术决策的能力,他们在前线的存在保证了战斗命令能迅速传达并执行。此外,他们还需要评估士兵的士气和心理状态,必要时采取措施提升战斗效率和士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督战队的存在对于维持军队的结构和士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职责不再是简单的惩戒逃兵,而是更加聚焦于如何通过战术支持和心理辅导,增强士兵在长期战斗中的持续作战能力。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军队中的纪律和士气是战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如北伐战争这样规模庞大、涉及多方军阀的军事行动中,督战队的作用尤为显著。督战队是由军阀为了确保士兵在战场上的忠诚和执行力而设立的。它们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士兵们的战斗行为,防止士兵逃跑或违抗命令。 在北伐战争期间,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仅组织了强大的督战队,还亲自带领这些队伍参战。特别是在北伐军攻破其第一道防线后,吴佩孚的军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他在贺胜桥上布置了督战队、大刀队和机枪手,这些精英部队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士兵们的溃败和逃逸。 然而,即使是如此严格的监管和惩罚措施,也未能阻止士兵的恐慌和溃散。在激战中,北伐军的进攻力度大增,吴佩孚的军队不断后撤。面对这种局面,吴佩孚下达了极端命令,要求机枪手对溃逃的士兵进行扫射,造成了大量士兵的伤亡。此举虽然短暂地震慑了一部分士兵,但更多的士兵因此愤怒和绝望,最终选择了反抗。 战场上的情绪和纪律崩溃到了极点。吴佩孚的暴行并未止步,他还将数名旅团长的首级悬挂在电线杆上,企图以此来示威和震慑,但这种极端的行为反而激起了更多士兵的反感和抗争。士兵们在恐惧和压力之下,选择了向督战队开火。随着战况的进一步恶化,吴佩孚最终选择了逃离战场。 在朝鲜战争期间,督战队的存在成为了战场上的一个特殊现象。这些队伍主要由南韩组成,任务是监督士兵的战斗表现并防止他们逃离战场。然而,督战队的严苛措施和极端行为反而引发了士兵们的强烈反感和极端反应。 在这次事件中,南韩第六师的士兵,在离敌军尚有一公里时,突然从阵地中冲出,不是向敌军进攻,而是开始向后方逃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溃逃,李承晚政府迅速动员了大量督战队前去阻止士兵逃跑。督战队通常配备较好的武器和装备,数量虽少,但在平时足以对付个别逃兵或维持战场秩序。 然而,在这种极端压力和生死关头,被迫到绝境的士兵并没有屈服于督战队的威胁。当督战队试图用武力迫使士兵返回战场时,这些本已恐慌的士兵选择了反抗。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用手中的武器还击,结果导致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在这场混战中,督战队遭到了士兵的集体反击,几乎被全数歼灭。 来自 陈亮,周良彪著. 战贫志[M].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