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美归国的科学家,怒斥国内科研界乱象,霸气宣告永不竞选

史殇云霄 2024-11-18 12:42:35

2007年,顶尖科学家饶毅主动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回到北京大学参与科研工作。

他不仅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著作,还推动了中国在神经学这一领域的发展。

可是,他在参与院士评选时意外被淘汰。面对这一结果,饶毅直接宣布:永远退出院士竞选!

这位在美国都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为何会被淘汰?

他宣布永久退选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

功成名就,毅然回国

1962年,饶毅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医学世家,受家庭影响,饶毅从小就对医学充满了兴趣。

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研究生。

然而,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饶毅渐渐意识到,国内的医疗发展相对落后,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

他想到出国深造,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将来回国帮助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饶毅最终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科学专业。

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刻,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成归来,为祖国做贡献。

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饶毅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天赋出众,学习刻苦,很快就在学术上崭露头角。

导师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学生赞赏有加,给予他大力支持。

几年后,饶毅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哈佛大学的注意,这所世界顶尖学府邀请他,前去从事博士后研究。

在哈佛,饶毅的研究更上一层楼,他在分子神经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饶毅的学术成就引起了美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前去任教。

在这所大学,饶毅继续潜心研究,很快在分子神经生物学领域成为领军人物。

就在饶毅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国!

这个决定让美国学界大为震惊,饶毅的导师、同事、朋友纷纷劝阻他:

饶毅的美国校长甚至亲自出面,试图阻拦他回国的脚步。

校长开出了丰厚的条件,要为饶毅组建一支顶级科研团队,提供最优渥的待遇。

面对诱惑和阻拦,饶毅心意已决,他原本出国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回国为祖国做贡献。

然而,饶毅的决心已定,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的意志。

1995年,年仅33岁的饶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的航班。

回到祖国,饶毅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他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为学生们传授自己在海外学到的先进知识。

他志不在高官厚禄,而是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生命科学人才,让他们今后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1999年,饶毅又协助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他希望能在这里搭建一个国际水准的研究平台,让中国的神经科学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抨击科研现状,落选院士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饶毅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科研环境,抱有一份理想主义的期望。

然而,当他真正深入到国内的科研领域后,却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他亲眼目睹了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一些老院士为了争取科研经费,不惜低声下气地恳求处长,一些科研者打着科研的幌子,借机乱要经费。

面对这样的现状,饶毅感到十分愤怒和痛心。

于是,饶毅站了出来,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表文章,公开抨击这些科研领域中的不良风气。

他的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些人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和支持,认为他说出了许多人不敢说的真话。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饶毅举报了三名在科研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科学家,并且拿出了确凿的证据。

2011年,饶毅与施一公、舒红兵等著名学者一起,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外界普遍认为,以饶毅的学术成就和声望,这次当选院士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初选阶段,饶毅就意外落选了,这个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饶毅自己。

对此,饶毅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和愤懑,他在社交平台上霸气地宣布,自己今后不会再参与任何院士的评选。

这个决定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有人说,饶毅是一个性情耿直的人。

饶毅的落选反映了学术界的某些潜规则和黑幕,他不愿意与这样的环境同流合污。

也有人说,饶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许多观点虽然正确,但却不合时宜,过于激进,难以被主流学术界所接受。

继续科研工作与贡献

2011年的院士评选风波过后,饶毅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依然活跃在生物学研究的第一线。

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神经科学、干细胞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他的研究成果频频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饶毅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的科学家。

他始终关注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面对这场危机,饶毅再次挺身而出。

这个建议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全员核酸检测,意味着要在短时间内对数以亿计的人口进行病毒检测。

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饶毅坚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的蔓延。

饶毅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员核酸检测在武汉等重点城市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疫情的阴霾渐渐散去之后,饶毅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领域——阿尔兹海默病。

这是一种困扰人类多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在饶毅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在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种蛋白质会在脑内异常聚集,对神经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最终导致记忆力衰退、认知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基于这一发现,饶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方案。

他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分子,能够特异性地结合淀粉样蛋白,阻止其异常聚集,从而保护神经元不受损伤。

这个方案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那些接受了治疗的小鼠,其认知能力和记忆力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行为表现也更加正常,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2023年,饶毅的这一研究成果正式发表,这一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在医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人们终于看到,阿尔兹海默病这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难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对于饶毅这样的科学家来说,科研的路永远没有尽头,每一个成果,都只是通往下一个目标的起点。

结语

饶毅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现实中的科研环境竟然还存在着学术不端、唯利是图、官僚主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改革的道路越困难,就越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反抗这一现象。只有敢于说真话,敢于做真事,科研环境才能不断改善,科技事业才能真正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2011.8.18-《饶毅:从此不再参评院士》

2.南方周末-2023.6.20-《饶毅称院士增选中有行贿受贿:应提供相关证据线索、亦当完善院士增选机制》

3.上海法治声音-2019.11.30-有关于《首医校长饶毅实名举报学术造假》的报道

4.中国新闻网-2009-12.30-《十年影响力人物之饶毅:批评性的建设者》

5.红色文化网-2022.12.22-《饶毅:致为造神而践踏原则、牺牲科学的伪君子们》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