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跟最近自己的经历有关,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点小小的感触。
熊逸老师在《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的第①本里,开局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魏惠王去世需要下葬,但是当时魏国一直下雪,积雪很深,就给下葬增添了许多困难。当时还没有正式继位的魏襄王只是太子身份,就坚持要如期下葬。大雪封路、封山,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休一条栈道就可以。不过以当时的技术能力,想实现这些有点劳民伤财。
太子坚持按期下葬,理由是如果因为这点困难就耽误先王的葬礼,自己还配做人子吗?所以别废话,必须如期下葬。
这时候大臣们就很着急,太子一意孤行,如此劳民伤财,劳民容易激发民怨,伤财会导致政府赤字,代价太高,于是都苦劝太子换个日子。
太子不听,大臣们都劝不下去的时候,只好去找位高权重的公孙衍出主意。公孙衍说“我也没辙,只能找先帝时代的重臣惠施能办”。
惠施出来之后,给太子讲了一段周文王葬父的故事。话说在以前,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死后,被埋在山脚下,没想到水把墓地泡了,棺材露出来一截。周文王说:“哎呀,先君一定是很想见见他的群臣和百姓,所以才让水土流失,把棺材露出地面啊。”于是,他把父亲的棺材刨出来,安置在朝中供众人参拜,三天后才另行安葬。
同理,现在大雪之所以下个不停,一定是先王想要多留几天来安定社稷,抚慰百姓。
于是太子最终同意延期,择日安葬先王。
所以,你看懂这个故事中又有故事的故事了吗?太子真的是被惠施说服的吗?如果你觉得,太子是被说服的,说明你还是没意识到沟通的意义。
太子刚刚准备接班,他不想做个仁君形象,顺应民意一点吗?他就不知道这么做会劳民伤财、会惹的天怒人怨吗?只不过在这个档口,他需要给自己塑造一个孝子的形象,不能别人一劝就点头,这让先王的颜面往哪放,显得太子也太不尊重父亲的遗愿了。
在双方僵持的这段时间里,群臣与其说是在想办法说服太子,不如说是在给太子设计台阶,而太子也是在等一个合适的台阶。
而惠施做为先王倚重的老陈,做这个台阶在合适不过了。未必真是惠施学识渊博,甚至周文王的这个故事都有可能是虚构的,但这不重要,惠施出面说出这样一个故事就足够了。
有了这个台阶,既达到了延期的目的,又维护了太子孝顺的形象,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这时候再看这次沟通,你还会觉得沟通没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