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仪式感

四季之爱 2024-07-24 12:22:07
仪式是为了区分人的不同状态,强迫人进入和之前不一样的某种状态。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仪式的好坏对错,而在于人无法做到在各种场合、环境下的心态一致。因此人们要么从兴奋到安静,要么从无聊到激发,各种状态需要不断切换,人们才可能觉得活得有点意思。 如果我们极端一点,去除各种仪式,那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生活变得寡淡无味,几乎要窒息。最简单的,当你去看一个展览,或者一个聚会,那个地方一定要豪华,有很高的门廊,华丽的装饰;又或者你反过来去一个农村的度假村,那里都是朴素的房子和院子。实际上这两个地方没有什么差别,唯一重要的是对你来说的冲击,也就是落差感,水位差,差异性,新鲜感等等。 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从现实的关系中获取流动性。一直处于“同位”状态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的枯竭和消失,而这造成了巨大的恐惧。仪式只是为了让你在本来其实没有落差的现实中感觉有落差,虽然只是暂时的,但确实有一些缓解和麻痹的作用。只不过人们总是认为因此自己活得有滋味了。 比如两个人结婚了很久了,已经没话说了,但是约了一个高级饭店,送了礼物,纪念了某个周年日。在这个过程中的消费,豪华远比他记着这个日子重要。否则你可以在早上上班前说一句话“周年快乐”。在任何变化都没有的情况下,我们是否真的能表达自己在对方身上的关注呢?这又是一个灵魂拷问吧。 人类世界的平淡无奇是在最深刻的本质上决定的,因为类机器的思维模式,大脑运行和感知系统等等,都是典型的机械文明。但是人类自己觉得是有感情的,并且还认为是有创造力的,于是有各种娱乐,文艺或者哲理方面的创作和思考。然而这些都无法摆脱意识层面的枯燥和循环往复。也就是生产和消费其实是一个,摄取的其实就是排泄的。 随着网络和技术的不断加速,我们越来越可以发现这个趋势。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都会很快被满足,但是人们内心却总还是缺少些什么。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样的焦虑紧张不好,于是又发明了某种禅修、安静的生活形式,甚至还有对智慧和真理的学习(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不同赛道)。而这些又再次陷入了仪式感的陷阱。显然你不可能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真地安静,而需要各种禅意的氛围,或者一个老师微笑着引导来达到另一种状态。 我们是否能够真的感受到自己在状态切换时的内心活动,意识、思想、感知的统一性,以及各种阻力,抵抗和恐惧呢?而这才是我们喜欢的意识的更大价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