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前委不是负责军事指挥工作的,是毛主席设计的战役中协调二野、三野作战的组织。定位

历史有小狼 2024-07-23 17:18:50

总前委不是负责军事指挥工作的,是毛主席设计的战役中协调二野、三野作战的组织。定位好高,作用不大,成立晚了,开会二次,合影一张!那个年代通信设备严重落后的 淮海战役之前,中原地区已经发生了多起大规模冲突,尽管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均在此区域活动,且在某些时期陈粟大军也隶属于刘邓大军的中原序列,但两军的实际合作并不紧密。特别是在豫东战役中,两军虽然都位于中原,但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战役层面上的协同。这种情况暴露了在大规模战役中缺乏统一指挥的问题,影响了战斗效率和战果的扩大。 进入淮海战役,随着战况的发展,粟裕意识到必须改变这一状况,提出由陈毅和邓小平共同统一指挥的建议。此建议很快得到了实施,尤其是在战役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果断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 总前委的成立,是对之前战役中存在的问题的直接回应。它不仅提升了军事指挥的效率,而且使得战场信息的传递和决策更为及时。之前,由于通信限制,军事指令通常依赖于电报,这在实际操作中造成了指令传达的滞后。电报的传递不仅慢且容易出错,往往导致战场上的实时反应受限。但总前委的成立和后续的通讯改进,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状况。 随着战役的深入,两大野战军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战术配合与战略协同。战役的集中度和决策的及时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围绕徐州的关键战斗中,这种协同作战体现得尤为明显。总前委的高效运作,确保了战役指挥的连贯性和适应性,使得淮海战役能够顺利过渡至各个阶段,最终实现了战略目标。 在淮海战役期间,面对激烈的军事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面临巨大的后勤保障挑战。战役涉及的兵力超过六十万大军,另外还有超过百万的支前保障人员。这样庞大的军事行动,对后勤支持的需求极为巨大,包括粮食、弹药及其他物资的供应。 在战役初期,后勤支持的困难表现尤为突出。由于连续作战的高强度,炮弹和粮食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尤其在作战策略中,解放军采取了即俘即补即战的方式,许多被俘的国民党军队士兵被迅速纳入解放军序列。然而,这一策略也带来了衣服更换不及时的问题,有时甚至导致因着装相似而引起的误伤。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立了总前委,负责协调和统筹整个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总前委的成立对于保障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该机构的运作主要依托于中原野战军的指挥部。虽然总前委的成员由两大野战军的五人组成,但其实际运作并未完全脱离中原野战军原有的指挥结构,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加强。 此外,总前委的指挥风格和运作模式与今日常见的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指挥体系有所不同。它更多地依赖于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等人的领导和日常决策。 对比国民党军队在杜聿明集团的情况,解放军的后勤保障显得更为充足和及时。国民党军队在被围困期间,因为缺乏粮食和弹药,造成士兵大量减员。情况严重到,士兵为了生存,不得不前往解放军阵营寻求食物。而解放军由于后勤保障充足,士兵的士气一直维持在高涨状态。 通过这种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和有效的资源管理,解放军能够维持连续作战的高强度,确保兵力和物资的持续补给。 总前委的成立是在淮海战役爆发后的10天。总前委的主要任务是统筹中原与华东两大野战军的行动,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斗力的最大化。中原野战军依旧保持了传统的指挥结构,总前委对其进行了直接和严密的指挥。 总前委对华东野战军的指挥更多体现为统筹和协调。这种方式使得华东野战军在具体战术执行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不仅体现了军事民主的原则,也为指挥官粟裕等提供了操作上的宽松环境,使得各种战术和策略得以更贴合实际战场的需求进行调整。 在淮海战役进行了40天后,总前委的成员才首次面对面全体会面,并举行了唯一的一次正式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并非是战役本身,而是聚焦于战后的休整以及如何过江的问题。此时,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已经结束,战局的胜利基本已被锁定。 来自 杨学功著. 1949决战京沪杭 渡江战役胜利纪实[M]. 2021

0 阅读:3569
评论列表
  • 2024-07-24 10:27

    仗是粟裕打的,协调是总前委

  • 2024-07-27 11:36

    仗是粟裕打的,协调是总前委,决策是伟人和中央军委

  • 2024-07-27 11:36

    决策是伟人和中央军委,

  • 2024-09-16 19:01

    按照历史,围歼黄百韬和杜聿明是粟裕制定,筹划,并且提前开始,包括开战时间也是粟裕一手制定,前委收发信件阅,毛伟人同样阅批。特别是打黄的时间是粟先打后发电,对比林彪来说,宽松很多

  • 2024-09-06 12:56

    罗里吧嗦。

  • 2024-09-19 15:04

    总前委统一指挥的文献怎么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