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梅兰芳因为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了。周总理特别批准用一副阴沉木棺材给他做

住顶楼小邹 2024-07-23 16:11:05

1961年,梅兰芳因为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了。周总理特别批准用一副阴沉木棺材给他做灵柩。修墓的时候,梅兰芳的二夫人福芝芳叮嘱了两点:一是不解剖,二是不火化,把他葬在万花山坟地! 信源:“京剧大师梅兰芳生前身后事”登载于 青年参考 2006年11月29日的报道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舞台上,梅兰芳先生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台下观众的心弦。 他是京剧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也是“四大名旦”之首,他创立的“梅派”艺术,至今仍是无数京剧爱好者心中的圭臬。 这位艺术大师最终的归宿,却并非万众瞩目的八宝山,而是位于香山一隅的万花山。 一座依山而建的朴素墓园,静静地守护着梅兰芳先生的永恒安眠。 墓园的选址并非偶然,据说因为“万花”与梅先生的字“畹华”谐音,他生前便对这里情有独钟,早早买下了这片山坡作为家族墓地。 谁能想到,一代京剧大师,最终会选择这样一片清静之地,与他热爱的舞台永远告别? 1961年,梅兰芳先生因病逝世,举国哀痛。周恩来总理提议将他安葬在八宝山,以表彰他对中国京剧艺术的杰出贡献。 梅先生的夫人福芝芳女士,为了完成先生遗愿,最终还是决定将先生安葬在万花山的家族墓地,与他相伴一生。 走进墓园,一股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墓园的整体风格简洁朴素,处处可见梅花元素,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梅先生一生与梅花的缘分。 甬道上,碎石子拼成的梅花图案,简洁大方,墓基由五瓣白色大理石构成,宛若一朵盛开的白色梅花,静静地守护着墓主人。 墓碑上,“梅兰芳之墓”六个字苍劲有力,这是出自梅先生生前秘书许姬传先生之手。 墓碑后方,是梅先生家族其他成员的墓穴,其中包括他的祖父“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先生,伯父著名京胡演奏家梅雨田先生,以及他的父亲京剧名家梅竹芬先生。 梅家三代人,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京剧艺术,他们的故事,也随着这片墓地,永远地流传下去。 人们或许会好奇,是什么样的棺椁,才能配得上梅兰芳先生这样的艺术大师? 据说,这口棺椁是周恩来总理特批,从国库中调拨的珍贵木材。阴沉木质地坚硬,千年不腐,用它来作为梅先生的棺椁,既是对先生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高尚品格的敬仰。 而这份敬仰,源于梅兰芳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展现出的铮铮铁骨。 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他毅然蓄须明志,拒绝为侵略者演出,即使生活困顿,也始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份爱国情怀,感动了无数国人,也为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1961年的夏天,北京城格外闷热。这一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文艺界正在积极探讨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文艺工作者们汇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就在这次会议上,梅兰芳先生与另一位京剧大师盖叫天先生,进行了最后一次艺术上的探讨和交流,而这段往事,也被记录在了戴不凡先生的回忆文章中。 戴不凡先生在回忆文章中,也记录了与梅先生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那是“新侨会议”期间,戴先生本想在会后与梅先生商讨约稿事宜,却因为种种原因错失了机会。 散会时,梅先生只留下了一句“谢谢您”,便匆匆离去。戴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这句简单的道谢,竟成了两人最后的告别。 1961年8月8日清晨,一通电话,打破了北京城的宁静。梅兰芳先生因突发心脏病,在阜外医院逝世,享年58岁。 噩耗传来,举国悲痛。戴不凡先生和朋友们赶到医院时,只看到梅先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面容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 据悉,梅先生在去世前几天,已经买好了去新疆的飞机票,准备开始新一轮的巡回演出。 他曾说过,希望能够走遍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京剧艺术的魅力。然而,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梅兰芳先生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京剧艺术,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传承。

0 阅读: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