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前,人们也在十三行买买买

广无海事 2024-07-23 00:11:48
广州有一个叫“十三行”的地方,是全国各地的服装经销商进货的地方,也是广州街坊“扫货”的好去处。不过,这里并非由13条街巷组成。其得名,有几种说法,其中,嘉庆十八年(1813)和道光十七年(1837)刚好是13家商行,于是约定俗成称之为十三行的说法,流传较广。 《广州城坊志》指出,道光年间,十三行码头,东以新豆栏为限,西以靖远街为限,而仁安、晋源、同兴、源昌及东、中、西等街,亦皆为当时码头之旧址。有些专家认为,这些直通码头的街道,大致均分布在今广州文化公园内(当时这里为珠江江边)。 通过这幅【清·十三行景通草水彩画】,我们可以看到,商馆区建筑高大,戒备森严,不同国家的商馆外围,立着高高的栏杆。商馆外,人们正在忙碌;小船停泊在岸边,应该是在运送货物;珠江上的大船,也来来往往,好不繁忙! 十三行,担负着为外商代销进口商品,代购出口货物,代缴关税及其它有关税收;代清政府向外商传达政令,并办理一切交涉事宜等的职责。它见证了明清时期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经历了从朝贡贸易到全球化市场贸易的历史变迁。 那它是怎么衰败的呢?这就要说到几场大火了。我们常能在看到有些外销画,画着十三行商馆区与火灾后的废墟的场景。 说起十三行遭遇的大火,我们可知的是,1822年,一场烧了七天七夜的大火,让广州十三行无数的货物化为灰烬。 20年后的1842年,“英国一个印度兵在十三行附近买水果,不给钱,引起争闹,殴毙英兵2人。英兵逞凶,用刀划伤果贩,并返洋馆取枪射击民众,打死3人,群众大愤。入夜,群众焚烧洋馆,洋货迁出,尽为群众掷之于地,无夺而归己者。” 1856年12月15日。此前10月,英国侵略者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2月,英国海军上将西马将英军集中在十三行商馆。为了阻止中国军民的袭击,英军占领了通往商馆区的新豆栏街,又拆毁商馆北面和东面的大片中国店铺民房。 12月14日深夜11时,这些被拆毁的中国铺屋残址突然起火,并向十三行商馆蔓延。15日凌晨烧及美、法等国商馆,下午2时延烧至英国商馆。至下午5时,十三行商的行号和外国商馆的全部建筑物除一幢房子外,全部化为灰烬。 辉煌数百年的十三行,就这样,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0 阅读:0
评论列表
  • 2024-07-25 10:51

    ip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