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成就了全球化?这是《人口大逆转:老龄化、不平等与通胀》一书中给出的一个

南山的林雪萍 2024-07-22 08:17:05

中国劳动力成就了全球化?这是《人口大逆转:老龄化、不平等与通胀》一书中给出的一个惊人的观点。中国在1990年到2020年,新增了2.4亿劳动力人口(15-64岁)。这股释放出来的巨大劳动力,被看成是推动全球化的关键推力。另外一种推力则是来自苏联解体后东欧2亿劳动力人口涌入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和东欧两股劳动力洪流,形成一东一西两股箭头力量,给世界劳动力供给体系注入了正向冲击波。这也正是全球化最开放的季节。 它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发达国家的离岸制造开始加速,贸易体系在全球增加了许多节点。这些分布在不同国家地区的节点,使得全球贸易的形态类似一种多关节的昆虫类节肢动物。它的力量并非平均分配,而是各有所长。腿部肌肉力量最发达正是中国这样的超级工厂,而羽翅轻盈如飞则是美国的资本与信息化主导。 现在看起来,全球化成就了中国,还是中国成就了全球化,这二者是一个双灯芯缠绕的问题。人口形态,对于全球化的影响,从来不像作者古德哈特这样,被如此放大。 然而,这是一个巅峰视角看问题,因为另外一侧的下坡路也同样可见。全球化放缓,拐点已到。这同样跟中国劳动力的供给数量急剧减少有关,也跟民族制造主义的崛起有关。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服务需求,则无法通过外包而必须依靠本国劳动力——而移民在政治对抗的局势下无法成为解决力量。 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视角是,一个超级人口的国家的劳动力大军,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够影响其他国家的财富不平等。特朗普的副手万斯,将国内红脖子劳动力的无助,归结为全球化,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点端倪。但即使这是真的,恐怕也无事于补。全球化的流动速度,已经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像以前那样高效。 这也正是即使有着超级人口模型的印度,也不再可能成为第二个中国一样。原因很简单,外部动能不足。形成“第二个中国超级工厂”的模式,这种历史性的窗口期已过。没有新的全球化动能,能将一个国家如此彻底地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化的改造。曾经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进步,依靠的是跨国企业的外部技术消化,外部知识注入等。而印度,在当前警惕的技术审视主义的思潮下,已经无法等来足够大的外部能量。最重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也老了,也需要注入制造活力。可以说中国劳动力风华正茂,正碰上西方志得意满的时候——两个适龄年轻人呢走在了一起。而现在西方老龄化经济体,会形成向印度转移生产的巨大政治阻力。 当然,印度自身的政治体系也是巨大约束。印度的行政资本,高度缺乏;而各邦之间也无法形成合力。 非洲人口固然众多,但眼下还看不到合力。地理结构过于分散,人口密度过低,无法自由流动。劳动力无法快速流动,使得非洲在制造业上难以建树。从推动全球化的新力量而言,非洲只是一个地理上连接在一起的想象体,难以成就大任。 中国经验不可复制。 然而,中国给全球增长的动力和全球化带来最大的贡献时期,已经翻篇了。中国作为一场全球化动员的历史性事件,作为抑制全球通胀的关键力量,已经终结。低海拔的技术果子,已经采摘一空。中国在很难规模性获取国外技术转让的当下时点,需要新的技术光源和创新力量,来提高。这还需要等待和探索。#大出海#

0 阅读:8